整治学术腐败 不能再耽搁了

07.07.2015  12:35

  近日,一则关于陕西作协副主席阎安为得到鲁迅文学奖,用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向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行贿“换得了鲁迅文学奖”的新闻在网上疯传,让此事件迅速发酵。

  又一次,鲁迅文学奖以这样一种远离学术的方式引发热议。数月前,关于鲁迅奖“跑奖”的传闻便已渐入人眼,再到“打油诗”《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的获奖,著名作家阿来作品的零票落选,本届鲁迅文学奖——这一在某种意义上堪称国家级的文学奖项自评选之日起便饱受质疑,鲁讯奖文学奖正在沿着鲁迅所鄙夷的道路一路狂奔。鲁迅和鲁奖之间,渐次产生了一种格格不入的失调错位,其权威性和公正性亦在质疑声中摇摇欲坠。

  当前此事正处调查期间,在调查结果尘埃落定之前我们暂且不论其间的是非曲直,暂时搁置其中孰是孰非。但毫无疑问,鲁迅文学奖此次蒙羞,表露出的正是我国学术阴暗面的微观缩影,折射出当前我国学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从北大博导王铭铭的抄袭事件,到近期的安徽高考替考事件,学术腐败在公众生活中变得并不陌生。与政治、经济腐败相比,学术腐败方式隐蔽形式多样使其不易被公众察觉重视,但其深层后果更令大众触目惊心。

  “假作真时真亦假”,学术腐败催使学术逐步走向异化之路,学术腐败的长期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全方位浸淫,败坏学术风气,扼杀学术创新,侵蚀改革成果。更深一层,学术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养分,若养分中产生毒素,后果不堪设想。正如九三学社副主席邵鸿所言“物质产品的假冒伪劣,损害的是人们的健康。而这种精神产品的假冒伪劣,损害的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学术剽窃成为业界默许的”潜规则”,当学术造假成为学者们的“集体无意识”,试问,当前科技何以创新,当今社会何以发展,我们国家何以富强,中华民族何以复兴。

  不可否认,学术腐败产生原因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应该说是社会“大气候”和学术界“小气候”综合作用之产物。利益诱导、传统文化、监督失位等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对当前学术腐败起到推波助澜之势,但溯其根源,其始作俑者正是当前并不尽善尽美的学术体制。

  学术腐败看似道德问题,实则体制原因,学术腐败之所以禁而不止、歼而不灭,与我国当前的学术体制氛围息息相关。可以说,畸形的学术体制环境是滋生以及导致学术败蔓延的深层土壤。畸形学术体制变种有三:学术体制功利化,不顾学术研究的超越性和“大用无用”,刻意追逐所谓学术成果的“快、多、新、大、用”,急功近利,俗不可耐,大家闺秀不惜倚门卖笑;学术体制工具化,借学术上位,借学术谋私,借学术敛财……学术俨然成为某些群体的“升降机、敲门砖、印钞机;官学一体化,中国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研而优则仕”,但曾几何时,社会上“官大学问长”、“官大名气大”的现象甚嚣尘上,反观武汉纪委书记车延高凭“羊羔体”获鲁迅诗歌奖等类似事件,多少让公众从严肃的文学奖项中品出些许娱乐的味道。

  早在2009年,央视《新闻1+1》曾播出一期名为《学术论文的“商场”》的节目:“学术腐败至此,国家、民族危矣!学术腐败问题,非治不可。”如今六年过去了,面对依旧屡见不鲜的学术丑闻,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整治学术腐败,真的片刻不能缓了!(王召收)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