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催生新活力 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17.05.2018  13:01
  5月10日上午,西乡塘区忠良村的农家乐经营户梁永秀和往常一样,利用闲暇时间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每个周末美丽南方都迎来很多游客,我们农民过去什么都不会,经营农家乐很困难,自从有了书屋,我们可以到这里找‘老师’,从书上学习管理知识和烹饪知识。”梁永秀说。

  随着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建设也愈加迫切。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没有先进文化作为根基,乡村文明便是无源之水。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南宁市着眼惠民办文化,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扎根乡村,基层播种,丰富乡村资源配给,唱响乡村文化大戏,有力带动文化育民、文化乐民形成常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动能。

   农家书屋提升农民素质

  梁永秀常去的农家书屋在忠良村文化综合楼2楼,使用面积60余平方米,现有藏书3000余册。正是因为有了这家小书屋,忠良村不少农户成了经营农家乐的“土专家”。

  “我们建立农家书屋的目的,就是推广全民阅读,在那些阅读率不高的村屯,选定一些特殊的阅读群体,精准为他们投放书籍。”市文新广局印刷发行科负责人覃娜说。

  从2007年起,南宁市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到今年4月共建成农家书屋1443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这些农家书屋配备了书柜、报架、桌椅等,一些示范点还配备有电脑、电视机、卫星数字接收器等设备,实现了数字化。

  “利用农家书屋,我们可以给农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培训、知识普及,进一步开阔他们的眼界。”覃娜说。目前,农家书屋已成为提升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另外,南宁还将12个农家书屋纳入“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四级网点建设试点,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文献信息共享,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民俗节日传承乡村文脉

  每年农历正月廿四,武鸣区锣圩镇的英圩村、英江村总是热闹非凡,“两英庙会”暨“三月三”骆越民俗传承节在这里如期举行。“两英庙会”是英圩、英江村特有的民间传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壮乡文化魅力的民俗节日。

  武鸣区通过引导各镇挖掘特有民俗文化内涵,使传统民俗节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共同参与的团结喜庆活动。每年,城区各地246个“一地一节”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弘扬了壮民族文化,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重塑了文化自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十分重视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建设风情乡村。”市文新广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实施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掘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使其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我市培养扶持了一批乡土文化人才、民间文艺团体,提炼了本土文化特色,使得乡村气息更为浓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

   农村文化反哺乡村振兴

  2017年,南宁市共开工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16个。这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具有文体娱乐、健康服务、文化学习、宣传教育等功能,成为提升农村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大本营。

  如今,在家门口看戏成为农村群众的福利。南宁市持续开展“送戏进基层”演出活动,以演出直通车的形式全力改善基层文化民生,专业的文艺院团为基层群众带去了文化大餐,2017年演出约300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市文新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让广大农民受益。只有农民受益,才能维系乡村的稳定,使乡村得以按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进而滋养全社会,反哺乡村振兴工作。

  下一步,南宁市将抓紧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争取在2020年前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基本覆盖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屯。与此同时,在社区、行政村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专职负责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行。在送戏下乡方面,将继续推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深入广大乡村,以艺术作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