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提档升级 百姓生活幸福加码——南宁“十二五”文化惠民亮点频现

28.12.2015  13:59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百姓文化周末、补助高端演出、丰富免费辅导、建设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十二五”南宁市“真金白银”支持文化建设,不断孵化基层舞台、优化服务网络,繁衍文化森林,一道道价低质优的“文化大餐”成功为百姓“幸福指数”加码。  

一、硬件提档:“真金白银”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十二五”以来,南宁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一是突出“普惠性”,公共文化设施与大众零距离,全市建成10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地方性综合博物馆、11个专题博物馆、64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48家农家书屋,1395个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让大众尽享公共文化在身边的便利;二是突出“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呈现亮点,全面推动文化地标建设,完成南宁孔庙迁建项目,稳步推进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南宁市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树立引领文化服务的示范标杆;三是突出“亲民性”,百姓乐享便民文化,秉持“用好用活”的宗旨,全面统筹推进文化馆(站)、图书馆免费开放,推出图书“一卡通”、24小时社区自助图书馆等便民服务,解决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大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取得明显实效。

二、软件升级:“乐民阵地”释放首府大众文化红利

着力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吃不饱”、“吃不起”的瓶颈,通过夯实基层文化阵地孵化乐民文化森林:依托常态文化阵地固定打造百姓文化周末,在2015年创造性推出零门槛的“百姓大舞台·想秀你就来”南宁民歌湖周周演百场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各县区、开发区基层群众“自编自演”,每周固定举办2次主题活动,建立“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的良性循环。截至11月底,该活动已开展近百场,吸引观众超过30万人,成为新时期南宁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金字招牌;依托各类展演赛事孵化基层艺术舞台,通过持续举办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民工文化艺术节、夕阳秀艺术大赛、广场舞大赛等各类展演赛事,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参与,努力开拓“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良好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平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群众近500万人次以上,有力带动了基层群众文化由“要我演”到“我要演”的发展;依托高品质文化演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院团经营”的方式,推出“美丽南宁大舞台”艺术精品月月演活动,通过引进运作中外优秀经典剧目,让文化精品“高贵不贵”、“亲民惠民”,让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文化“红利”。

三、送种结合:“走进基层”激活城乡文化一池春水

文化惠民,“”之落脚点在于老百姓文化需求的满足,基于此,南宁市积极推行“送种结合”战略,推动优质文化走下去、育起来。即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发展常态“”文化,“十二五”期间,借助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文化直通车”,南宁市送文化活动取得新进展,其中“送戏下乡”演出800余场、“儿童剧目进校园”演出210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83640场、社区电影公益放映8808场,便民乐民已经成为南宁市文化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以培训为抓手,发展常态“”文化,十二五期间,南宁市依托“扶持百支村屯社区业余文艺队”项目的深入实施,共扶持了500多个村屯(社区)文艺队,组织开展了20000余场农村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发展培育起“星星之火”;同时,采取阵地培训、基层辅导、基地建设三种模式举办公益艺术培训班,为少儿、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社区群众等不同群体长年提供免费培训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250多期,培训人数20000多人次,通过文艺培训培养新生力量,反哺基层文化的良性格局正在稳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