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公益文学讲堂”第六讲仔南宁市文联开讲

12.10.2015  09:22

  诗人田湘解读诗歌魅力诠释诗意人生

  “绿城公益文学讲堂”第六讲声情并茂

  

田湘为大家朗诵诗歌。

  “我忽然发现,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扇虚掩的门……”10月11日,“绿城公益文学讲堂”第六讲在南宁市文联开讲,诗人田湘为作家、文学爱好者们作了题为“诗意人生——从我的诗歌创作谈起”讲座。期间,田湘既播放了个人配乐诗朗诵,让大家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还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解读诗的魅力,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诠释自己的诗意人生。

  创作要揭示人类共通心理

  有“沉香诗人”美誉的田湘,是广西重点扶持作家、公安部首届签约作家,著有诗集《城边》《虚掩的门》《放不下》《遇见》以及配乐朗诵诗专辑。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经历过80年代的文学热浪、90年代文学被淹没,以及2000年后文学回归,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田湘一直用诗来记录人生和感悟,“诗歌在当下还是有魅力的,特别是网络‘微’时代,微信、微博对诗歌的发展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我们随时能读到很多诗,创作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讲座一开始,田湘就向大家介绍自己一首有较大影响力的诗作《虚掩的门》。这首诗创作于10年前,当他把作品发在当时红极一时的文学网站“榕树下”,立即被推荐至头条位置,阅读量达几十万。田湘认为,《虚掩的门》引起读者共鸣是因为对人生状态的揭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秘密,期盼、等待、幻想。一扇虚掩的门正是人类对于隐秘的希冀,永远给人期待,正是这种期待给人以追求,诗歌要表现的正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之美、缺席之美。《虚掩的门》也正是揭示了这一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因此,我们在文学创作中,一定要揭示人类共通的东西(心理)。

  诗歌亦是人生态度

  田湘还介绍“迁徙流动之美”,解释人类迁徙的原因,认为有了迁徙,就会有幻想,有迁徙流动之美,也就有了诗歌;介绍“快与慢的哲学”时,引用土耳其诗人帕慕克的话说明文学创作的艰难,并分享诗歌《在加速的时代里寻找缓慢的爱》,提醒大家在快时代里让自己的人生慢下来。

  说到“人生加减法”时,田湘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诗作《加法·减法》,鼓励大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用加法来爱,用减法来恨,这是一种自如的人生态度。田湘透露,《加法·减法》是无心插柳之作,最初他对这首诗并不太满意,因为文字是大实话,过于直白,于是他便把诗作锁在柜子里。“由于不太满意,那段时间我就没有再创作。一个周末和作家东西等朋友一起去青秀山锻炼,东西问怎么最近都没见我的新作品,于是我就说了这首诗的情况,并朗诵给朋友们听,没想到东西认为这是我近期写得最好的一首诗。后来这首诗在多个场合被推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好评。”田湘如是说,“《加法·减法》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不懂得取舍,就会活得很累。我们要用加法去爱,用减法去恨。”

  诗歌自在苦中求

  讲座中,田湘强调诗歌自在苦中求,有经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正如《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要做到这点,需要历练与成长、观察与发现、舍弃与坚守。他也是如此实践的,比如他曾写过《芒果》《三角梅》等大家常见的热带植物,也曾以自己收藏沉香、黄花梨等感悟而创作,特别是他观察沉香、黄花梨的形成、生成过程以及状态、纹路得到很多感悟。

  随后,田湘以作品《沉香》为例,说了一个小故事,“《沉香》这首诗在收藏界颇有影响,有一次我去广东找一位藏家,对方不冷不热,当了解到我是《沉香》的作者,知道我是同道之人,马上搬出压箱底货,给我一个大大的折扣。所以说,写好诗还能换钱。”一席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田湘表示,30年漫漫诗歌路,他感受到情感、情怀、文学底蕴、创作技巧、反复打磨才能创作出诗歌,希望大家多历练,在历练中成长;多观察生活,要有美的、新的发现;学会舍弃,坚守诗歌的阵地,多思考诗歌对生命的意义。

  (记者莫俊 文/图)

编辑:蒋卫

南宁市2017年春季主体班开班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胡光磊)3月20南宁新闻网
南宁质监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帮扶调研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杨玲 通讯员 黄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