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文明城处处幸福花 探寻南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

28.04.2015  02:47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极具价值的城市品牌。今年2月,南宁市继2009年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1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第三次将“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我国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的奖项牢牢揽入怀中。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林业和园林局、青秀区凤岭北社区等9家单位还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3月中旬,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组织中央驻桂媒体和自治区媒体深入我市,就我市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情况进行采访。近日,南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在各大媒体陆续刊发,这不仅回顾了我市“创城”之路的点滴,也宣传展示了我市文明创建的风采,在社会各界取得了良好反响。

  创建惠民续荣誉

  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以解决民生为切入点,全面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采取一系列利民惠民有效举措,让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市民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全市人民为文明创建付出努力,是创建的主体,也是创建的受益者。文明城市创建引领了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共进,群众在创建过程中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以下这组数据足以说明:南宁市每年向社会公众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3年来,市政府共投入197.05亿元实施自治区级157个、市级12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从2012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按每个社区10万元的标准,各城区(开发区)按1∶1的比例配套投入建立社区惠民项目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民生问题。

  南宁市还每年规划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让超过80万的中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积极构建社会帮扶体系,实施助学计划和助学工程,每年资助贫困大学新生1300多人;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2014将住院医疗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从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3万元,减轻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医疗负担。

  《广西日报》记者许丹婷认为,南宁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城市到乡村,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群众过上了更加舒适便利、安全有序的现代生活。

  “南宁的文明创建真正看得见、摸得着。10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绿城’美名名副其实”。《当代广西》记者王海波在采访中,探寻南宁实现种种蜕变的内因。

  “我们将坚持利民惠民,坚持创建全民参与,老百姓需求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使创建深入民心,让南宁因有了市民的心灵美而变得更加美丽”。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韦茵希望,通过创建文明城市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春风化雨育风尚

  4月22日,民主路广西展览馆前车流密集,行人从斑马线横穿马路后,向主动停车避让的司机们竖起大拇指,司机们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是南宁市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的一个小小镜头。2014年3月起,南宁市率先在公交车、出租车行业开展了这一活动。

  “现在全市公交车、出租车斑马线礼让率保持在98%以上,真正实现了文明有序。”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七大队中队长李喜阳介绍,目前这项活动已经扩展延伸到广大私家车领域,在斑马线前,车辆停一停等行人先过的现象蔚然成风,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点赞。

  在南宁,文明是“放慢脚步”的城市自觉,也是“能帮就帮”城市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在南宁,文明创建让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热心肠”郑敏是悦荟广场志愿服务站一名专职的志愿者,她认为只要能为有需要的市民和游客提供帮助,即便辛苦也能收获快乐,“这座城市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和热情。每个市民都是南宁的代言人,南宁人的热情质朴就是对这座大爱之城的最佳诠释。”

  据了解,南宁市大力培育志愿文化,通过建立“南宁志愿者网”,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的有效衔接,目前全市网上注册志愿者达30多万人。全市结合式志愿服务站和独立岗亭式城市志愿服务站数量达380多个;206个社区志愿服务站与机关单位结对共建;构建了“社工+志愿者+社区”的志愿服务平台。

  新华社记者孙腾对南宁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印象深刻,“凤岭北社区‘以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模式非常好,一位老邻居和一名老年志愿者共同帮扶一位需要帮助的老人,实现了邻里和谐”。目前,凤岭北社区老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000余人,“以老助老”志愿服务品牌逐步在全市得到推广。

  如今的南宁大街小巷激荡着一股文明之风,做文明事、行文明风、讲文明话逐渐成为市民的习惯:积极献血、义务送考、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一项项关爱活动见证着南宁人的善良;50多万名志愿者常年开展志愿服务,成为南宁最阳光的文明使者;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提标扩面新追求

  用法治思维点亮道德之光。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的城市环境在变,干部作风在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在变。持续多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给城市和市民带来的是脱胎换骨的嬗变。

  破顽疾,道德利剑挥向道德领域和作风问题。2014年,南宁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了明显成效,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市本级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50.01%,全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8个,449个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流程,审批时间累计减少52.7%。公车使用明显规范、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机关效能明显提高。

  伴随着专项领域治理“破顽疾”的过程,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意识也不断增强,一些“规矩”正在法治框架体系内逐步完善。如南宁市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围绕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信用“红黑榜”的建立等方面,深入开展“诚信南宁”品牌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守信褒扬、失信惩戒”长效机制,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以诚信经营为核心的商业道德和商业文化得以形成。

  文明单位作为文明创建的主力军,向群众敞开了文明之窗,各地各部门建立办事大厅、市民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一扫而清。精神文明创建通过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办事难等问题,赢得了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支持,赢得了民心。

  如何在靓丽外表下挖掘城市的深层次价值,进而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今年,南宁市提出,继续提升“中国绿城”品位,全力打造“花样南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建设“海绵城市”,共建“四季有花、处处见花、生机盎然、宜业宜居”的美好家园。

  阳春三月,南宁的大街小巷不时可见市民们与盛放的三角梅、朱槿、紫荆花合影留念的身影——城市创建得更有道德内涵、更有文化品位,让城市既是人们的栖身之地,也是心灵家园。

  文明城“三连冠”后,南宁人并未止步。据了解,今年9月底前,“花样南宁”将初步见成效;至年底,年度目标全面完成,城市花化彩化效果彰显。届时,一个生活环境更优美、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形象,将呈现在大家面前。(南宁日报记者 田 艳)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