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证书“吃空饷”的灰色产业链

18.11.2014  14:31

  花费数万元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出租证书一年即可收回成本;通过网络为持证人与企业牵线并从中分一杯羹;企业为获资质拿工程,每年支付百万元挂证费用……记者调查发现,职业证书“挂靠”背后有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这是“考证热”的一个原因(详见本报昨日17版)。

  所谓的“证书”吃空饷,就是一些通过考试获得国家某项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把自己的证书挂靠在需要这纸证书的企业公司那里,人不用去上班,却可以每年领取数万元不等的“工资”。而企业之所以愿意每年花费几十万数百万元资金“收买”职业资格证书挂靠,是因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企业在一些工程的招投标、施工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这些证书,正是为了获得资质时使用。有了资质,就可以顺利拿到工程,从而获取巨额利益,和付出的那点“挂靠费”相比,也就不值一提了。

  表面看上去,这是一种持证人和企业公司的双赢局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人证分离”本身就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更何况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隐患。首先是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企业看起来有资质,但这种资质却是通过弄虚作假,收买挂靠证书获得的,其管理和施工人员并没有相应的资质,所以即便拿到工程也可能是通过临时组建的队伍来施工。其次,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则挂证人虽然事实上不是该公司的员工,但作为项目经理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证书”吃空饷的现象,在满足持证人“不劳而获”行为和公司企业不当利益的同时,却对工程的招投标程序、工程的质量等等方面造成了破坏或埋下了隐患。因此这种现象必须被重视、被遏制。一方面,租赁证书的人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杜绝这样的行为,避免惹上法律官司,因小失大。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企业或单位所提供的各种证书的审查力度,加大企业违规成本,严厉处罚个人、中介“出租”证书等行为,以遏制这一违法违规的灰色利益链。

  与此同时,按照一些企业和持证者的反映,资格证考试与实际脱离也是“证书”吃空饷现象的一大诱因,所以国家在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的问题,并注重报名者的实际工作和操作业绩,以及拿到证后的日常考核。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遏制和杜绝“证书”吃空饷的问题。(苑广阔  )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