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广西“四上”单位寻求发展的几点思考

30.07.2015  22:21

一套表调查单位(指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及具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和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以下简称“四上”单位。)作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四上”单位的发展现状,能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下面就广西“四上”单位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新常态下加快“四上”单位的发展壮大,推进广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2014年广西 四上”单位发展变化情况

(一)“四上”单位相对集中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市

截止2014年末,广西“四上”法人单位数(以下简称“四上”单位)达14512家,与2013年相比,增长2.2%。“四上”单位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四市,分别为3414家、1967家、1909家、1258家,四市合计8548家,占广西“四上”单位总数的58.9%。其它10个市合计5964家,占41.1%。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增长最快

四上”单位中,单位数增幅最大的是规模以上服务业(以下简称规上服务业)。2014年末,广西规上服务业单位数达1808家,与2013年相比,增加292家,增长19.3%。其次是批零贸易业,增加330家,增长13.9%(详见表一)。

(三)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占“四上”单位比重近四成

截止2014年末,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以下简称规上工业)总数达5440家,占“四上”单位总数的37.5%。规上工业占比重较大的是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四市,分别为946家、821家、637家、613家,四市合计3017家,占广西规上工业总数的55.5%。“四上”单位数所占比重见下图:

( 四)新增“四上”单位数历年最多

2014年,广西调查单位审核确认新增“四上”单位1761家,与2013年相比,增长42.0%。其中,由“四下”单位发展壮大成长为“四上”的单位达1091家,比2013年增加447家(详见表二)。2014年新增单位数较多,是2011年广西开展调查单位审核确认工作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主要原因是广西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展对“准四上”单位的核查入库工作,把符合“四上”条件的单位及时纳入“四上”单位库。

(五) 安置就业人员320多万人

2014年,广西“四上”单位期末从业人员320多万人,占广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23.8%。“四上”单位从业人员中,规上工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占“四上”单位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对稳定全区城乡居民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和单位个数占比情况见下图:

(六) 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效果明显

2014年,广西规上工业全部R&D项目3260个,新产品开发项目3328个,专利申请4840件(其中发明专利2423件),新产品产值达1560.50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8.42亿元,占广西规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的7.0%。

二、广西“四上”单位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四上”单位发展还存在总量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等突出问题。

(一)“四上”单位总量偏少, 净增幅度不大

2014年末,广西“四上”单位仅占全国“四上”单位数的1.6%,占全国基本单位名录库广西在库法人单位数的4.3%。新增单位多,退出的也不少。经国家审批通过,2014年退出“四上”单位的就有1000多家。其中,因当年没有经营活动等原因退出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就占了四成。有进有退,2014年末“四上”单位总数仅比上年净增2.2%。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4年末,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四市“四上”单位数均在1200家以上,其他10个市的“四上”单位数均在800家以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依然存在。如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合计“四上”单位数5329家,南宁市就占了64.1%,北海、钦州、防城港市三市不足四成。北、钦、防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发展的前沿阵地,单位总量偏少,一定程度制约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

(三)企业经营规模偏小

从占比重较大的规上工业来看,2014年5440家规上工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六成,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不到3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不到20家,没有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规上工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于长久生存。

(四) 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

从规上工业的制造业看,广西“四上”单位主要集中在微型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饲料生产、大米加工、蔗糖生产、铝材加工、水泥生产、陶瓷生产、钢材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船舶制造、胶合板制造、纸制品生产、服装生产等行业,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广西和全国一样面临发展环境的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四上”单位是未来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应有效作为,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四上”单位的发展壮大,推动广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积极培育和 壮大 四上”单位

各级各有关部门应了解“四上”单位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性,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及时做好调查单位审核确认工作。发改、民政、工信、工商、税务及统计等部门应共同研究扶持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大中小微企业的减免税力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扶持企业上规模,培育和壮大更多的“四上”单位。如岑溪市政府十分重视企业上规模,大力扶持石材加工业的发展,在花岗岩板材加工的税收上实行按用电量计征的办法征税,工信、税务、统计等部门多方努力争取,2015年年度申报新增,有几家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石材加工企业成功申报为规上工业。又如,凭祥市政府积极发展红木加工业,工信、税务、统计等部门多次上门动员一些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红木加工个体经营户发展为企业,有几家个体经营户注册为公司后,符合申报条件,2015年年度申报新增,成功申报为规上工业。事实证明,领导重视,各部门联动,对培育和壮大“四上”单位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 一带一路”的实施,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应积极出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发区、科技园区建设,吸引大品牌大企业入驻,把园区建成大品牌大企业的聚集区。借助“一带一路”的实施,充分发挥与东盟各国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开放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共同发展。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背景下,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各级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积极探索能有效激励企业创新的补偿机制,根据当地实际,加大创新领域的公共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争创自有品牌,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制造业、新能源等的开发,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互联网+通信”产生微信,“互联网+交通”产生打车软件,“互联网+金融”产生“宝宝军团”等,改造和颠覆了传统行业。国际权威测算,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大约提高20%,成本下降20%,能源消耗下降10%左右。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将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大力发展“ 互联网+工业 互联网+商贸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教育”等新兴领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广西的企业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快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五)加快服务业改革步伐,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务业发展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改善和保障民生。新常态下,国家产业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消费将取代投资和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等,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