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安置”破难题

27.04.2016  11:04

“无土安置”破难题

都安近两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4月18日一早,家住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民进城创业园的韦飞仁,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后,到数百米外的康音电子厂上班。她说:“一个月有近3000元钱,丈夫搞建筑也有三四千,再也不想回以前的山旮旯了。”“山旮旯”指的是祖祖辈辈生活的澄江镇旁禾村一个小村庄,离县城40多公里。2015年,韦飞仁一家四口搬了出来,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韦飞仁这样的扶贫生态移民能挪穷窝,创新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得益于都安创新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无土安置”模式,即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工业化相结合,在县城周边建立农民进城创业园,在移民安置点周边规划匹配产业园区,引进劳动密集企业,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通过这一模式,该县先后搬迁了3600多户1.79万贫困群众,均实现了安居乐业。

  该县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农民进城创业园项目就是“无土安置”的成功范例:利用县城周边8000多亩闲置水泡地,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设施,搬迁安置了山区群众2300多户1.28万人。该县在园区配套建设六柱产业园,引进了康音电子厂、上海中科公司、伟业编织厂等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基本满足园区移民就业需求。目前,6家企业的日常用工量在2000人左右。康音电子厂行政主管赖利红介绍:“除了焊接工,其他都是比较简单的工种,一般培训7天就能上岗,适合山里搬迁出来的群众。”据统计,2015年,园区内的搬迁移民人均年纯收入6973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477元。

  都安到2015年底仍有13.67万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该县计划生态移民5.3万人。“贫困群众的搬迁意愿越来越强烈,关键是如何实现稳得住,能脱贫。”县委书记陈继勇说,“无土安置模式,有效破解了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安置土地少、移民基础薄弱等难题。”据悉,在新一轮的搬迁中,该县采取“1+4+X”模式,即建设一个县级安置点红渡新城,安置3万人;建设永安、拉烈、下坳、高岭4个重点乡镇安置点,每个安置5000人;建设若干个分散安置点,搬迁3000人左右。其中红渡安置点和4个乡镇安置点都规划有工业园区。

  在红渡新城,第一批移民梁秀吉家的新房已经封顶。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有建筑手艺,将来园区发展起来,不愁没工作。”该县抓住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布局建设临港工业区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包括红渡移民新城、临港工业园区等。目前,已引进广西鱼峰集团、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等企业。整个园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解决5万人以上就业。县长蓝启章说,对就业困难的移民,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就业或提供公益性岗位,确保搬迁移民户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