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如何进一步提升“壮族三月三”的影响力?专家提出—— 顶层设计打造品牌 激发民众广泛参与

11.04.2017  22:28

文化宣传信息中心 /摄

 

专家访谈

本报记者 蒋 林

壮族三月三”的欢歌仍在耳畔回响。近日,自治区文化厅召开“壮族三月三”与广西文化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文化品牌的定位,“三月三”活动与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及其与经贸、旅游等关系进行研讨。

三月三”已经成为广西独特、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扩大影响力?广西民族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壮学学会会长覃彩銮认为,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要有一个顶层设计,重点培育,使其成为品牌的标志性场景。在定位方面,应该侧重于“”,其他的舞蹈等应作为与歌结合的形式,每年的活动培养和推出一系列歌手、歌王,现在我们民间歌王多,但是官方认可的、文化部认可的不多。在组织形式上,应该注意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

覃彩銮说:“‘三月三’节日过后怎么办?节日给我们留下哪些东西?往后文化怎么来延续、传承?在活动过程中,为广西的文化积累了什么?需要我们进行总结。”

广西师范学院教授黄桂秋提出建议,要把“三月三”跟时效性、常态化相结合,打造一个“三月三”文化的产业链。把“三月三”作为品牌和文化产业,要有打造成为一个产业链的设计和策划,包括不同年龄民众的需求、不同景点景观景区的设置,让人们来到广西随时都能够看到“三月三”的影子。

泰国的春耕节、匈牙利的葡萄节、荷兰的风车节、保加利亚的玫瑰节,日本的盂兰盆节……国外传统节日更注重精神交流,以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为节日主题,在狂野的情感宣泄中获得愉悦和快乐。“广西‘三月三’要研究如何提升民众广泛的参与,重视欢乐体验,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这个节庆活动。”黄桂秋呼吁,借助国外狂欢节的理念来引入“三月三”,打造南方歌圩狂欢嘉年华。她认为,要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必须在形式、内容上有吸引人的地方。她说:“我们强调传统,挖掘传统的活动内容项目,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如何有创意的做一些策划,按照节庆品牌来打造。节日是民众的节日,我们要借助于民间艺术团体的积极性甚至民间艺术社团的资金来参与。

自治区党校何颖教授谈到,广西应该制定一个“三月三”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制定“三月三”跟广西文化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要注重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的打造。我们各方面人才都很稀缺,要重视相关文化人才的培养,包括创意者、经纪人、管理者。还要注重品牌的向外拓展国际化问题,要重视区域性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国际化的交流合作。何颖说:“所谓的区域化文化交流合作就是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三月三’,我们可以联合很多省市一起共欢‘三月三’,甚至可以举办一个全国‘三月三’的论坛或者嘉年华活动。

采取什么措施提升“三月三”文化品牌价值?中国文化报记者宾阳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首先要制作文艺大作,电影《刘三姐》就是成功的典范,一部电影《刘三姐》,把广西的文化影响力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区。“三月三”还可以创作歌曲、小说、剧目等。要占领学术的话语权,建设学术高地。宾阳说:“可以考虑建设‘三月三’特色街区,各地命名‘三月三’歌台,这样对‘三月三’的文化标识、文化价值的积淀是很有意义的。还可以建设‘三月三’博物馆,展示中外文化习俗。同时,我觉得‘三月三’的旅游品牌线路也很有吸引力,比如说武鸣、柳州鱼峰、河池宜州等比较有标志性特色的点,都可以打造‘三月三’品牌旅游线路。

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润柏也提到,《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三月三”可以借鉴实景演出的创新活动来展示。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廖明君提出,“三月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传统不意味它是停止的,非遗的特点就是活态,更注重当下的活态。“三月三”要打造文化品牌就要包容开放、持续发展,而不是封闭起来一味退守传统。

广西文艺评论家陈学璞建议,精选100首壮族山歌,在各个公众场合、旅游景点、酒店山庄挂标立牌,在街区电子屏幕展示广泛宣传,让“三月三”披上山歌的盛装,要像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一样,大街小巷都广泛宣传。各艺术院校、声乐专业要把山歌列入教学内容,排练广西山歌特别是壮族山歌,各群众艺术馆培训业余山歌队伍,在“壮族三月三”期间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工厂和城市广场演出,普及广西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