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七旬老人传承古老手艺 “千层底”纳出现代美
骆阿婆手巧,一针一线很麻利 记者 刘增璇 摄
骆彩云老人的手工小布鞋非常精美 记者 刘增璇 摄
骆阿婆的婴儿布鞋颇具民族特色 记者 刘增璇 摄
手工制作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因为鞋底、鞋面等完全用手工制作,也被人称之为“ 千层底”布鞋,缝制一双婴儿布鞋,至少需要缝制上千针。在南宁,有这样一位年过七旬的阿婆,不用戴眼镜也能穿针引线缝制千层底布鞋,传承着这一古老手艺。
穿针引线不戴眼镜
一针一线缝布鞋,是70岁骆彩云阿婆的拿手好戏。昨日下午,在碧湖路骆阿婆租住的房子里,她正坐在床边,裁剪布料、穿针引线,做着手工布鞋。虽然年过古稀,但阿婆娴熟的手法却毫不迟缓,而且穿针引线不用戴眼镜,动作相当麻利。
制作一双手工布鞋需十几道工序,仅是做鞋底需要的原料工具就相当讲究。“手工布鞋第一个步骤便是剪鞋底,做布鞋最讲究的是铺鞋底。”骆阿婆说着,就把她缝制好的一袋鞋底拿给记者看,每张鞋底都是一层布一层布地叠好,再用针线一针针地将其缝合。“制作一张鞋底需要七层布料,剪出形状后,再用针线缝好,做完还要在外面加上一层美观一点的棉布。纳好鞋底,最后再进行修边,一张鞋底才算做好。”骆阿婆说。
这只是制作手工布鞋的第一个步骤,接下来的第二步便是制作鞋面。“别看这个鞋面那么薄,其实有三层布料。鞋面的制作也要讲究一定的美感,讲究图案的对称性。”骆阿姨一边拿出一张布料进行比划,一边介绍说。剪裁出鞋面的形状后,再进行缝制,修边,就将鞋面制作出来了。
一针一线,都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记者拿了一只织好的婴儿布鞋粗略数了一下,有500多针,而织一双,则意味着有上千针。
愿意传授制鞋手艺
别看骆阿婆年纪大,但她缝制的布鞋却很有美感,一双双鞋面花样讲究的是和谐对称。“将缝制好的鞋底、鞋面进行缝合,也要讲究审美的,别看制作手工布鞋的过程就这几个工艺步骤,但是真的制作起来却是需要技巧的。”骆阿婆说,她每选择一个花样,都会在同一块布上选择相对应的花样来搭配。
一针一线,一花一草,每一双布鞋的背后,都凝聚着骆阿婆对传统手工的热爱。阿婆为何喜欢这门费眼费时的手工活?她告诉记者,在她年轻时,布鞋是姑娘们的陪嫁品。新娘子出嫁时会将自己制作的布鞋带到新家,婆家人会通过这布鞋来看你手巧不巧。但是阿婆感叹如今精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她打算将“千层底”布鞋制作手艺继续传下去,有想学做传统手工布鞋的人找到她,她都很乐意教授,“想将这门传统手艺教给年轻人。”骆阿婆说。
阿婆的鞋名声在外
骆阿婆制作的布鞋在埌东村一带很有名气。“家里有小孩的,小时候基本上都穿过我做的布鞋。”骆阿婆很自豪地说,因为纯手工制作的布鞋透气而且鞋底舒适,大家都喜欢给几个月大到1岁多的小孩子穿。4岁的“小芒果”从小就穿着骆阿婆的鞋子,“两个多月大的时候,她的父母就来我这里买鞋了,每次来买都会订制很多双。” 现在,还不时有人慕名打来电话向阿婆订制小布鞋。
骆阿婆的心肠很好,原本大家来找她做鞋她都不收钱,但大家坚持要给她才收下。当见到一些租房住的小孩冬天也穿着旧鞋,她还会送上爱心鞋。手艺好加上有爱心,大家都愿意与骆阿婆交朋友。
不仅如此,去年,骆阿婆的手工布鞋还上了中国—东盟(南宁)国际教育展览会的参展台。“那天,我带去的200多双鞋子很快就被抢完了,很多外国人都过来买,还竖起大拇指说OK,每人都买了好多双鞋带回国。”骆阿姨说道。
“到了我这个年纪,更应该动动手,动动脑子,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脑子变得糊涂,还可以结交朋友。”骆阿婆说道,一天24小时,开心也是过,苦闷也是一样过,何不让自己每天的24小时都活得快乐点,让自己的老年生活精彩而有意义。(记者 赵敏 实习生 谢艳艳)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