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曾国精美文物邕城亮相 周五将在广西博物馆开展,记者提前给你推荐看点、亮点

07.03.2016  15:06





说到湖北,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楚文化”。不过,你知道吗,在“楚文化”之前还有一个在礼乐、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已经相当发达,却无史籍记载的曾国。3月4日,“穆穆曾侯——湖北郭家庙擂鼓墩出土文物特展”将在广西博物馆开展。在昨日举行的开箱仪式上,部分精美文物提前亮相。

古代曾国,是否存在于今湖北地区,史书记载语焉不详,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一批曾国墓地的考古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这一古国的存在才被证实,历史面貌也逐渐清晰。此次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等合作举办的特展将让观众近距离感受2000多年前曾国的历史与文化。

在此次展出的308件(套)文物中,郭家庙曾国墓地的出土文物占多数。这一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包括郭家庙墓区和曹门湾墓区,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墓地。从2002年11月至2016年1月,考古工作者先后三次对郭家庙墓区和曹门湾墓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曹门湾墓区的发掘更是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曾侯乙墓所出的文物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发掘于1978年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郊擂鼓墩,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主要有礼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文物均为首次赴广西展出,并且有多件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战国早期曾国的礼乐制度与文化面貌,更体现出曾国在青铜冶铸、玉石雕刻、髹漆工艺等诸多方面的成就。

文物一:建鼓铜座

年代:战国早期(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

简介:高54厘米、底径80厘米,重192.1千克。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此件是曹门湾墓区建鼓发现前所见最早的实物。出土时鼓皮已朽,仅存鼓腔、贯柱及鼓座。

亮点:该青铜鼓座由8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构成,龙身镶嵌绿松石,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其采用了分铸、铸接和焊接相结合的工艺,并运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失蜡法需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熔化流失,待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后再往内浇灌熔液以铸成器物。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可谓独一无二。最为特别的是,鼓座究竟含有多少条龙仍是未知数,曾有人数到78条便放弃了,届时观众们可以挑战一下眼力,破解这道千年谜题。

文物二: 君鲜青铜鼎

年代:两周之际(2015年枣阳郭家庙曹门湾22号墓出土)

简介:通高24.5厘米、口径30.4厘米。此为食器,敞口,翻沿,附耳,圜底,蹄足。上腹部饰窃曲纹,下腹部饰垂鳞纹,鼎耳饰重。

亮点: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有铸铭、刻铭两种,该青铜鼎内部有23字铭文。铭文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字形、布局、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风格特点,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婚姻、战争关系。本次展览的有铭铜器多为黄、卫、弦等国与曾国通婚的记录。其中一件曾侯作季汤芈鼎,是曾侯为嫁入曾国的楚国芈姓女子所作的媵器,喜欢《芈月传》的观众可别错过寻找“”姓女子的机会哦。

文物三:金盏、漏匕

年代:战国早期(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

简介:全器饰蟠螭纹、勾连雷纹、涡云纹等,出土时内置镂空金漏匕一件,匕面镂空成变异的龙纹。其中金盏通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盖径15.7厘米,重2.156千克;漏匕通长13厘米、匕宽3.4厘米,重0.056千克。

亮点:在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过去很少发现金器。曾侯乙墓东室内出土了金盏、漏匕、金杯、金镇、金带钩共9件金器,还出土了大量用于装饰的金箔。这件重达2.156克的金盏是先秦时期发现的最重的金器,其含金量达到86%。据推测,该金盏和漏匕应该为礼器,其精美程度反映了墓主人曾侯乙作为曾国国君的特殊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