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10.03.2015  21:55

2013年,来宾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抢抓机遇,破解难题,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进程顺利推进并取得了新进展。

一、2013年来宾市小康进程状况、比较与特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

2013年,来宾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72.5%,比2010年的64.3%提高8.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总体实现程度逐年提高。

从各个子目标的实现情况看,发展还不平衡,进程有快有慢。2013年,实现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民生活(85.8%)、民主法制(76.6%)、经济发展(67.6%)、资源环境(63.8%)和文化建设(60.5%);与2010年比较,各子目标实现程度变化的情况是:经济发展提高12.5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提高11.0个百分点,文化建设提高8.5个百分点,资源环境提高4.4个百分点,民主法制提高2.9个百分点(见表1);与2013年比较,五个领域呈现“四升一降”的格局,其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分别比上年提高4.1、2.8、1.4、0.4个百分点,文化建设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013年与全区比较,来宾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区低了7.6个百分点,同2010年比,与全区的差距扩大了4.4个百分点。从各指标实现程度看,农业劳动生产率、基层民主参选率、“三馆一站”覆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预期寿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个指标的实现程度高于全区水平;工业劳动生产率、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个指标的实现程度与全区一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等23个指标低于全区水平。

 

(二)各指标齐发力推动小康指数逐步提高

2010-2013年,各子目标对全市小康总指数提高的8.3个百分点,贡献最大的是人民生活,贡献率达到40.0%;其他子目标贡献率依次是:经济发展(27.7%)、文化建设(15.5%)、资源环境(11.5%)、民主法制(5.2%)。从各监测指标看,对全市小康总指数提高的8.3个百分点,贡献最多的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为总指数增加贡献了0.9个百分点;其次农业劳动生产率贡献了0.8个百分点,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贡献了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指数贡献了0.7个百分点、GDP指数贡献了0.7个百分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贡献了0.6个百分点,6个指数为总指数的提升贡献了4.5个百分点,占全部35个指标总贡献率的55.3%。但社会安全指数贡献率为-0.9%,下拉总指数0.07个百分点。

(三)多数监测指标的进程已完成时间进度

2013年实现程度已达到100%的指标有9个,在90-99%的指标有6个,在70-89%的指标有4个,在65-69%的指标有5个,在65%以下的指标有11个(见表3)。

 

到2013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65.0%,按照时间进度判定,在35个小康监测指标中,有24个指标完成时间进度任务,占监测指标的65.7%。尚未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的指标有11个。

二、来宾市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成效

(一)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宾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全市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2013年,全市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67.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2.5个百分点。一是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人均GDP由2010年的18385元提高到2013年的24069元,年均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2.95个百分点。二是劳动生产率较快发展。2013年,农业、工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99万元/人、15.18万元/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46.3%、23.4%,年均增长13.5%、7.3%。三是科技投入加大。2013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2010年提高0.49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比2010年增长1.5倍。四是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人口比重由2010年的33.17%提高到2013年的37.47%,年均提高1.43个百分点。

(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建市以来,来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机制,周密部署,加强督导,积极拓展平安来宾建设的领域,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市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3年,全市民主法制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6.6%,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87个百分点。从反映民主的4项监测指标看,基层民主参选率、每万人拥有律师数稳步提升,全市律师从2010年的56人增加到2013年的96人,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呈下降趋势。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社会安全情况良好、有序,刑事犯罪人数、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火灾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稍有上升,社会安全指数81.0%,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1.0%,下降了1.73个百分点。

(三)文化建设推出新举措

2011年,来宾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年来,全市下大力气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大胆创新,持续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惠及全民的市、县、乡(镇)、村(社区)、屯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市上下形成了共建文化设施、共享文化成果、共创文化未来的良好氛围。来宾探索欠发达地区发展公共文化的科学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示范意义的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和整合资源的“来宾经验”和“来宾模式”,2013年率先在全国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在西部地区实现乡村少年宫全覆盖,在全区实现基层小广播全覆盖,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2013年,全市文化建设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0.5%,比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比2010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20.0%,提高了4.6个百分点。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较快增长,年均增长20.1%;“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108.7%,其小康实现程度98.8%,提高5.4个百分点。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稳步提升。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新水平

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了居民收入的较大幅度增加,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领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5.8%,是五个领域中实现程度最高的领域,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1.0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3元,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7085元,年均增长15.0%,分别高于GDP增长1.7、5.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34亿元,增长1.7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指数逐年提高,全面小康实现度67.0%,提高17.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快于城镇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2.6%,提高13.3个百分点。二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10-2013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0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20万人。进一步加强以社保、低保和特困救助为主线的社会救助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全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79.9%,比2010年提高19.4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建设廉租房61.96万平方米,解决住房困难家庭6398户。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8.5%,市人民医院晋升为全市首家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全市拥有执业医生3320人,比2010年增长20.1%。每万人拥有公共电(汽)车量、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54.0%,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实现程度达到95%以上。三是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行为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内在质量转变,消费重心向“”、“”和文化娱乐升级,总体生活水平向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四)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来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2013年,全市完成造林23.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9%。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77.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环境质量指数不断提高,其全面小康实现度提升6.34个百分点。

三、来宾市全面小康建设的薄弱环节

来宾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可喜成绩,也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有部分指标完成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推进。

一是经济总量小和人均水平低是制约来宾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矛盾。2013年,来宾当年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069元,按2010年价格折算仅实现小康目标值(人均57000元)的43.1%,GDP指数实现程度65.0%,比全区低3.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和农村加权平均,折算为2010年价)为11872元,仅实现小康目标值(2.5万元)的47.2%。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指数实现程度较低,这些指标的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广西14市的排位多数依然靠后。

二是影响来宾社会和谐的潜在因素不可忽视。建市以来,虽然基本社会保障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保障能力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拆迁、征地、自然灾害频发等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2013年,全市社会安全指数全面小康实现度较2010年下降1.7个百分点;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实现程度仅18.6%,与小康目标相差甚远。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而律师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进来宾律师行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促进。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来看,2013年来宾为0.57%,仅实现目标值2.5%的两成,其全面小康实现度25.9%,明显低于全区34.0%的水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小康实现度为35个指标最低,不到10%,低于全区水平21.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全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少,R&D活动难以开展:二是我市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对新产品开发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少;三是政府财政比较困难,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不足。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势必制约来宾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来看,2013年,来宾三次产业结构为26.1:42.6:31.3,同2010年比,第一产业上升了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2.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为广西14市最高,而第三产业比重排第9位,第三产业比重与小康目标值差距13.7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度69.7%,低于总体进程2.8个百分点。加快第三产业是发展任重道远。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不足。首先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1.0%,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20.0%;其次是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居民用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偏低,全面小康实现度分别为58.1%、62.0%,距全面小康目标差41.9、38.0个百分点。

六是资源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首先是节能压力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节能的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442.60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加42.85万吨;单位GDP水耗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513.83立方米/万元,小康实现程度仅22.4%。其次是减排问题突出。制糖业、冶炼业、电力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有重要份额,这些行业多为高耗能、对环境的排放压力大,2013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小康实现程度不到三成。来宾工业结构单一,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由此引发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矛盾将日渐突出。再次是土地问题凸显。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占地的增加,今后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2013年,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111.42公顷/万元,其小康实现程度58.3%,低于总体进程14.3个百分点,低于全区水平31.5个百分点。

四、加快来宾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建议

2013年,来宾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跃上70%的新台阶,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是越接近目标,困难越多,速度越缓,来宾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倍努力,须在较快发展上寻求新突破。

(一)着力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

发展不足是来宾最突出的市情,加快发展、做大总量、提高人均水平是来宾今后的主要任务。要继续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大项目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切实增强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来宾经济总量不断有跨越,人均水平不断上新台阶,增长质量不断有新改善,经济结构不断有新突破,社会发展不断现新风貌。

(二)着力改革推动转型不动摇

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三)着力提升居民幸福感不动摇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居民幸福总指数为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以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为重点,继续完善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实现人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继续加强对房价的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部分群众住房困难,实现人人“居有其所”。进一步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管理,稳定物价水平,确保中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继续加强科教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实现人人全面发展。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继续发挥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优势,抓好新时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好来宾和谐安定局面。

(四)着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不动摇

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资源,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一是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密切关注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进一步完善资源价格调节机制,运用市场价格调节资源开发规模和利用速度,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继续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积极宣传,形成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