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健捐献造血干细胞让两岁患者获重生

28.04.2015  18:51

  林芳健是全国第4856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桂林医学院的师生和桂林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桂林火车北站欢迎林芳健载誉归来。

  一个寝室将出现两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图为林芳健(中)与他等待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室友蔡家宝(左)合影留念。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日报记者汤世亮 韦莎妮娜 文/摄)2015年4月23日上午8点至12点这短短的4个钟头,注定成为了桂林医学院医护专业大二学生林芳健一生中难以忘记的时刻。虽然他还年轻,今年不过21岁,但这4个小时,却被林芳健称为“一生最有意义的时刻”。

  当天,在加入中华脊髓采样库不到两年时间,林芳健成为了全国第485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让一名不到两岁的白血病患者获得重生的机会。而他,也是我市第一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

   周身“换”了两次血,只为救助远在上海的小患者

  “出来了,出来了!”4月23日下午3点45分,桂林火车北站出站口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位身材瘦高、戴着黑框眼镜、斯斯文文的男孩子前脚刚一出站,鲜花、掌声、笑声,将他团团围住。

  “是哪个明星吗?”路人们纷纷伸长脖子,好奇地问道。

  这位“明星”,名字叫林芳健。就在刚刚过去的24小时内,他赴邕成功地救助了一名远在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而林芳健,也成为了我市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这个故事,还要从2013年说起。“90后”林芳健是桂林医学院医护专业大二的学生,他在学校还有一个身份:红十字会桂林医学院分会血液队队长。那一年,桂林红十字会进高校做献血宣传,林芳健听说,只要在献血时多抽出10毫升左右的血液留样检测,便可以为白血病患者多争取一分生存的希望后,便毫不犹豫地留下了血样。而这一“举手之劳”,却冥冥中将他的命运与上海的一位小病患的命运连结在了一起。

  2014年12月,刚刚下课回到寝室的林芳健接到了自治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他,他在中华骨髓库里留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的血样相似度极高,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这条生命。林芳健用“中彩票”来形容当时的感受。“中华骨髓库前身为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成立于1992年。2001年,中国红十字会重新启动建设资料库的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共有129万名志愿者入库,但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不到5000例。直系亲属都不一定能够配对成功,像这样无任何血缘关系能够配对成功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林芳健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同班同学张悦。来自西安的张悦一脸羡慕:“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挽救一条生命,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找到存在的价值。”

  随后,林芳健找到了市红十字会血液志愿队的负责人喻显明,喻大姐便带着他做完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结果显示,林芳健与这位患者的匹配率非常高,是救助的最佳人选。4月18日,林芳健踏上了去南宁的火车,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刚开始去的几天,我每天都要去打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造血干细胞也就是几十毫升。但为了救助患者,得提取充足的造血干细胞。这时候就需要靠外界手段促进细胞增殖。”林芳健说。

  4月23日6时,林芳健早早地就在医院里醒来,准备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从8时开始,近中午1点才结束,整个过程是全程躺在病床上完成的。为了保证捐献毫无闪失,林芳健在头天晚上就已经开始控制饮水,在捐献完毕后,南宁的高温已经让他的嘴唇裂出了口子。

  在经过4个小时的捐献后,林芳健捐献出了191毫升造血干细胞,而此时透析仪器上显示血液量为9600毫升。

  “造血干细胞的抽取原理是将人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手臂静脉采取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一个正常人的血液总量是4000毫升左右。也就是说,在这4个小时内我把全身的血液换了2次。”林芳健说。

  当天下午,从林芳健体内提取的造血干细胞,第一时间空运到了上海,注入了患者体内。按照规定,捐献者与受助者的信息互相保密,林芳健只知道对方是一名体重为12公斤的小患者。在准备离开医院时,医生递给了林芳健一封由患者家属亲手写的感谢信。看着这一封语言质朴的感谢信,林芳健说:“能帮助一个年轻的生命再生,这就足够了。”

   同寝室走出了两个捐赠造干志愿者

  造血干细胞,民间俗称“骨髓”,它是生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础。每年,我国平均出现4万例白血病案例,白血病患者的数量也突破了400万。配对难、治疗费昂贵,成为了白血病患者肩上的两座大山。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重生。

  而令人欣喜的是,林芳健的室友、同班同学蔡家宝,在林芳健去南宁前夕也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初配成功的电话。并且巧合的是,在陪着林芳健去南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蔡家宝也接到了让他去做高分辨检测的电话,他便在南宁也完成了高分辨检测。“看到林芳健救了一个人,我也迫不及待了。”蔡家宝激动地说。

  陶光均,是桂林医学院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听到这一消息也十分兴奋:“一个寝室走出了两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巧合可以称得上是‘奇迹’。因为目前,全市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也不过18例。”据他介绍,桂林医学院曾有一名河北籍大学生也成功捐献过造血干细胞,但由于捐献记录登记在其老家河北,所以桂林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名单上显示林芳健是桂林市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全国第4856例成功捐献的志愿者。

   希望更多人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在得知自己配对成功后,林芳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林芳健原本以为父母会反对,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父母一下子就同意了。“爸妈说我做什么事他们都会支持,更何况这次是去挽救别人的生命。”林芳健说。然而让林芳健感到有点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像他和他同学那样把捐献造血干细胞当做一件中彩票的喜事的人并不多。“这不是说其他人不愿意帮助别人,而是社会上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存在一定的误解。”林芳健说。

  在没有进入桂林医学院上学之前,林芳健坦言自己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并不清楚。“没学医之前,我以为捐献脊髓就是要在自己的脊椎上扎针抽取,会对捐献者身体造成很大影响。”在加入桂林医学院的血液队后,林芳健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捐献造血干细胞控制在一定量的范围内,这跟献血一样不会对人的身体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林芳健说,自己体重120斤,捐献后没有任何不适。

  目前,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上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逐年攀升,但对于400万白血病患者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据桂林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现有500多万人口,除去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老人,在中华骨髓库成功留样的仅有4000多人。“当然这与对加入者的身体各项指标要求很严格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少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希望社会能消除误解,让更多人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你的一份努力,就能让一条生命重生。”林芳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