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城县:抓好诚信体系建设 提升县域治理水平

31.10.2016  11:05

  新华网南宁10月31日电(记者李斌)在今年的县乡集中换届选举中,广西柳城县通过成立“两代表一委员”人选联合审查委员会,失信被执行人、违规或失信行为人、失信非公企业人士共586人不被列为组织提名人选。此举是柳城县诚信体系建设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柳城县通过在社会综合治理中植入“诚实、信用”基因,突出打造诚信干事型队伍、诚信服务型政府、守信优先市场体系等重点,通过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的诚信建设体系,着力提高县域治理水平。

   从严治吏,打造诚信干事型队伍  

  在今年县乡集中换届之初,柳城县委就认识到,应当把诚信作为确保“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内容。柳城县委决定,在广西率先推行“两代表一委员”联合审查工作机制,以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纪检、人社、工商、法院、卫计、金融等15个部门,按照信息共享、互通共建的原则,共同对人选进行把关。经过审查,有326名失信被执行人、250名违规或失信行为人、12名失信非公企业人士,总共586人不被列为组织提名人选。

  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柳城创新实行发展党员“党支部—基层党委—县委组织部”三级预审制度,始终坚持支部发展党员必查诚信、预备党员转正必看诚信,失信党员必受处理;在党员干部教育方面,柳城突出党性教育、诚信品德教育,不断强化干部诚信干事和服务的思想信念;在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诚信守则》中,把“诚信”融入到师风师德、医风医德,融入到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公务人员考录、干部考核任用方面,对待有失信记录的人员采取审慎态度,有重大失信问题的一律不予招录,不得提拔重用和晋级晋薪。

  通过一系列措施,柳城县有效强化了党员干部诚信干事的思想境界,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忠诚、守信、务实、担当、廉政成为了柳城党员干部的共同准则,带动了社会诚信建设的纵深推进。

   创新理念,打造诚信服务型政府  

  当前,在国家全面规范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等政策,过去地方发展靠拼土地、税收吸引投资的做法明显过时了,不管用、不能用了。那突破口在何处?柳城县委、县政府认为,地方政府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具体工作中,政府的诚信度、公信度,尤为重要,以政府主导,促进社会联动,建立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才是当下最亮的卖点。

  为此,柳城县一方面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必落实、服务承诺必兑现、企业有困难必帮助解决、行业发展环境必优化,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柳城以职能部门集中办公,简化办公程序、提升效能为突破口,把30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集中县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一门办理”“一站式”便民服务。

  近年来,共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42项,实现行政审批项目精简23%。企业投资项目从项目备案或核准开始,到取得施工许可证,联合审批时间不超过25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取得开工许可证,累计审批时间28个工作日;中介机构提供行政审批要件时限缩短了30%,审批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

   激励诚信,打造守信优先型市场  

  柳城还注重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引导、市场主体自律管理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柳城县通过政府部门大联席会议机制,对县内企业和招商项目主体的信息全面掌控,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级标准,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良好、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个类别,搭建了市场主体信息共享平台;开辟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对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创新推行公共服务“优先提供”机制,在实施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招商引资配套优惠政策等各类政府优惠政策中,优先考虑诚信市场主体,加大扶持力度。

  安琪酵母(柳州)有限公司,从2012年初入驻到年底投产,信用等级一直保持高水平。2014年公司投资1亿元建生态肥生产厂、2015年投资2亿元扩容酵母生产(二期)项目,由于公司良好的诚信记录,通过“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审批办理过程不足一个月。而有的非公企业人士由于失信,不仅在今年的县乡换届中不被列为“两代表一委员”的组织提名人选,还在公共项目招标中丧失竞标资格。

  “治县,必先治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作为一级指挥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政府讲诚信、求真务实,才能防止失信企业、投机分子‘有机可乘’,才能推动各行各业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并发挥作用。”柳城县委书记王鸿鹄表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部门联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诚信体系发挥作用成效,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对县域治理意义重大,柳城将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推动各部门对标入座,完善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的沟通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体系要素。(完)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