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茶叶产业化发展浅析

08.11.2014  20:03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北部,北纬23°54′—26°03′的黄金产茶区,土壤肥沃,夏长而热,冬短而不寒,雨量充沛,光温丰足,中、南部多年平均气温约20.6℃,北部山区在16.5℃左右。所辖三江县和融水县的九万大山、元宝山与云贵高原接壤,境内山区云雾缭绕,森林覆盖率78.8%,年均气温18.3℃,年降水量在1550 mm —1700mm之间,境内有“牙己茶”、“石崖茶”、“藤茶”等10多种野生茶资源。

一、 柳州市茶叶生产的情况及成果

柳州市茶叶生产已有千年历史,据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柳州的茶叶年产量已有30担(约2040公斤)。“牙己茶”就是当时土著居民“打油茶”的主要原料。

每年2月中旬,柳州市春茶便进入采摘高峰。经调查对比,柳州市春茶比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产区早20至40天上市,比广西其他地市亦早10天以上,素有“中国早春第一茶”之称。

近年来,茶叶逐渐成为柳州市种植业的优势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鹿寨、柳城等县,以绿茶为主,红茶和黑茶的产量也逐年上升。截止2012年底,柳州市茶叶种植面积11915公顷,茶叶产量9952吨。其中三江县的茶园面积、产量在广西各产茶县中位列第一,获得过“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称号。“柳韵春晓”、“三江春”等茶叶品牌,是柳州市和三江县的地方公共品牌。

通过多部门的合作与项目整合等方式,柳州市的茶叶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多项成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桂茶杯”、“中茶杯”等名茶评比中,柳州市屡获奖项,是广西目前唯一获得全国“中茶杯”金奖的城市;制定出台的《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广西地方标准;率先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项目合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模式的道路等等。

二、 柳州市茶叶产业快速发展,地位提升

(一)“ 十五”“ 十一五” 期间发展提速

2010年,柳州市年末实有茶园面积10114公顷,茶叶产量6972吨,比“十五”期末2005年的5786公顷、3147吨分别增长58.6%、121.2%,年均增长11.82%和17.24%;比起“九五”期末2000年的1763公顷、1432吨,更是翻了数番。其中,三江县的年末茶园面积由2005年的3449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7669公顷,增长2.2倍;产量由2004吨增加到6092吨,增长了3倍。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后,全市茶园面积的增长放缓,发展重心逐步转移到品种结构的优化上。到2012年,全市的茶树品种由十多个增加至二十多个,“福云六号”等早期种植品种的面积由80%降至60%以下。建设了一批有机茶、特色茶的生产基地,通过、获得了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结束了柳州市没有有机茶叶产品的历史。

(二) 柳州市茶叶产业的地位逐年提升。

柳州市茶叶产量在广西所占比重年年升高,地位越来越重要。2000年

柳州市茶叶产量只有1432吨,占广西茶叶产量的8%;2005年产量3147吨,占总量12%,排广西第四;2010年以6972吨的产量,占总量18%,攀升到第一位,比第2位的钦州市多500吨;到2012年,柳州市产量已占总量的20%,达9952吨,比排第2、第3位的百色市、钦州市分别多了1800吨和2500吨,发展迅速。茶叶产业在柳州市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9年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左右,到2010年超过2%,2011年达到3.5%,2012年是3.6%。

(三)三江县在柳州市茶叶生产中的支配地位

三江县利用各类渠道和来源的资金,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将茶叶作为主导产业,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在柳州市的排位,快速提升。2000年全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只占柳州市的10%左右,2005年已经占60%,2010年占87%,到2012年,约占90%。三江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固然有政策支持的因素,也有柳城、鹿寨等县茶产业萎缩的实情。目前三江全县几乎村村涉茶,有4.85万农户、21万人从事茶叶生产和经营,约占全县户数和人口数的62%。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9533公顷(占全市90%,全区18%),茶叶产量8912吨(占全市80%,全区17%),产值8.6亿元。拥有“侗仙”、“仙人山”、“多耶楼”等品牌,其中有多个品种获国家级茶叶评比金奖。

(四)布央模式,带动三江县茶农脱贫致富

三江种茶饮茶历史虽早,但是以自给自足为主。1988年三江县政府从桂林(广西)茶科所引进“福云六号”茶叶首先在八江乡布央村试种15公顷,1990年投产后收入20多万元。布央村的成功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布央村有540多户,2100余人,茶园240公顷,家家户户都种茶。全村有30多户茶叶加工户和1家加工企业。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通过茶叶致富,翻建了新居,改善了生活条件,拥有百万资产的农户达20-30户。除了在本村内种植茶园,布央人还到附近乡村租地种茶,布央村茶叶收入2012年占总收入的53.7%,比2011年增长了34%。

三、柳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前景及不利因素分析

(一)茶叶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1. 国内外茶叶消费需求旺盛。 茶叶消费在全世界有深厚的基础,目前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2010年全世界茶叶消费总量为400万吨,较2009年增长了5.6%。仅2008年,中国红茶就出口了2.68万吨,出口金额408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40.1%。

国内市场消费以绿茶为主,约占总量的70%,其次为乌龙茶,约11%、红茶和普洱茶各约为5%。据调查,中国饮茶人口约为2.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但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TripAdvison 2012年调查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排名,中国排在25位,落后于17位的日本,远远低于排第一的阿联酋。在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每增加50克,消费总量就会增加1.3万吨。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就会增加2万吨。

2. 茶叶产品市场开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茶叶中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蛋白、茶皂素等成分提取物可大量用于药品、保健品生产,并延伸到日用品、化妆品等领域;同时,茶叶食品、饮品也仍有很大的开发和引导空间,因此,茶叶消费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

3. 茶叶流通渠道的建设应引起重视。 目前,茶叶在专业批发市场的成交量已经超过总成交量的50%。除了专业市场外,茶叶流通的其他渠道还有:茶园(场)自产自销、茶庄、茶叶加盟连锁店、超市茶叶专柜、批发市场交易兼零售、集团购买茶礼定制、茶叶配送体系、网络等等。此外,还有产品策略市场,主要包括产品包装决策、产品标签决策和产品组合决策。

(二)柳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 规模化程度低。 目前仍然以家庭分散经营的方式为主,农户的茶园规模只能以亩为单位,主要是卖青叶;技术推广到位率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占主导地位,导致茶叶总体质量不高,品质抽检合格率低;同时,无公害认证起步较晚,有机茶、无公害茶的比例小。

2. 茶叶产业链不长。 在茶叶产品方面,除了传统冲泡式的名优茶、大宗茶、特种茶外,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果味茶、药用茶、茶粉、茶叶食品及保健品、化妆品等高科技方向延伸和发展得极为有限;茶文化、茶馆业产业链也不长,同时在茶叶加工、保鲜、贮藏、运输、批零销售等环节也极欠缺。

3 .茶叶产品优而不名。 柳州市发展茶叶生产五十多年,虽然产品多次在国内、区内名优茶评比中夺魁、获奖,如柳城县伏虎茶厂的伏侨牌“伏虎绿雪”,获得2009年度“中茶杯”金奖,但全国知名度不高。长期以来,主要为龙井、毛峰、碧螺春等名茶代工,成为浙江、安徽和福建等外地茶叶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

4. 茶叶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柳州市从事茶叶栽培与加工的人员普遍缺乏栽培、选育、加工、品质审评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茶园、茶厂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不高,茶园普遍单产较低,质量不稳定。加之全市还没有精加工或深加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极易受到市场同类产品的冲击和竞争。

5. 茶叶企业实力不强。 柳州茶企(加工点)数量虽多,但规模小,档次低,且大多使用较为落后的机械设备,作坊式的经营既没有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更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现代化营销理念。全市年产值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不到10家,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缓慢,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外省的茶叶企业抗衡。

6. 茶文化氛围不浓。 牙己茶”、“原生白茶”等本地茶树品种的采摘有上千年的历史,柳州苗、侗等少数民族打油茶的习俗也历史悠久,但是,对本地茶文化的挖掘、积累、沉淀和宣传明显不足,目前只有融水县大东江茶厂、三江县多耶楼茶叶公司对本地茶文化进行了初步发掘,但也仅在包装设计上借鉴了当地民族民俗元素,企业文化、包装文化、茶馆文化等方面几乎是空白。

四、对柳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设茶叶工业园区。 以三江县的广阔茶园为依托,在三江县八江乡、独洞乡、同乐乡、良口乡、斗江乡、林溪乡、古宜镇、洋溪乡、老堡乡、富禄乡等10个乡镇设立大小不等的茶叶工业园区或批发市场。引导茶叶加工和交易进入园区,规范管理,便于质量跟踪管理,利于茶叶加工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二)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以科技提升品质,增强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一是提高种苗的品质;二是建立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加快良种化、标准化茶园建设;三是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引导企业按标准生产和管理;四是加快产品的研发,提高本地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优势;五是建立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培训、病虫害预警预报、技物配送等服务体系;六是依托“柳州市人才小高地”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经济实体的产学研合作。

( 三) 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政府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一是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统筹产业的发展;二是鼓励茶叶生产、流通企业走品牌战略,按“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企业;三是鼓励企业以承包、租赁、入股、控股、兼并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茶企集团,形成产、供、销一体的经营体系;四是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质量认证,茶园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基地认证;五是扶持企业建立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和营销体系,引导茶叶企业强强联合,壮大本地行业实力和带动力;六要普及和提高人们对茶的认识水平。

(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一是以茶农、大茶场(园)为基础,以规模经营为目标,建立茶叶行业协会,串联产业链各环节,使农、工、商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逐步走上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二是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鼓励规模化发展茶园;三是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新机制,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竞争力。

(五)打造公共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 实施“品牌开拓市场”战略,运用现代品牌策划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增强品牌发展活力和品牌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一是组织举办多样化的品牌推介活动,;二是举办茶叶品评活动,提高产品质量;三是通过各类媒体,多方位宣传;四是强化管理,建立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五是要在思想上拒绝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用心培育好品牌和成熟的市场。

(六)弘扬茶文化,提高产品和产业价值。 用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来体现柳州茶不同的文化韵味和独特品味。 一是 设计出富有品牌特性的作品。 使作为柳州茶文化传播载体的产品包装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甚至收藏性。 二是增强茶文化底蕴,完善品牌文化的体系建设。 开展民俗、民间文化研究,如茶歌、诗词等,以书、文,丰富、弘扬茶文化,促进品牌的建设和氛围的铺垫。 三是与少数民族风情游相结合。 如融水瑶族的“芦笙斗马节”,三江侗族的“三月三歌圩”等,进而达到茶叶品牌建设、旅游经济联动发展的双赢。 四是以茶会友。 通过办茶文化节、交易会等活动形式,传播茶文化,巩固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建设现代生态茶园为旅游观光地。 以茶园茶叶“观、闻、采、制、品、购”消费方式为引导,寓教于乐、寄情于景。

(七)保持后劲,侧重打造融水县成为茶叶大县。 随着凌云、昭平等广西其他茶叶大县的发展步伐的加快,柳州市茶叶的发展仅靠三江县来拉动,恐后继乏力。如将自然条件与三江县相似的融水县作为下一步发展的计划,柳州市可以保持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