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白沙镇业余文艺队乡音队:唱响乡村强音

10.12.2015  17:57

每天晚上,在郁江河畔的桂平市白沙镇文化站,灯光闪烁,歌声萦绕,乐声悠扬,舞姿翩跹,桂平市白沙镇业余文艺队乡音队的演员与村民尽情高歌,乐在其中。

自掏腰包三置“家当”

“因为热爱,所以办起了业余文艺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乐趣多多。”回想起1988年文艺队成立的日子,27年一路走来,乡音队原队长梁品松不禁感慨万千。当年7月,时任白沙镇文化站站长梁品松带领演员到当时的桂平县参加歌咏大赛,获得较好名次。之后,他们在镇里举行公开演出,引来一片叫好声。群众的热情使梁品松萌生了成立业余文艺队的想法,说干就干,很快,白沙镇乡音演唱队应运而生。

文艺队成立之初,因没有任何经济支撑,在训练、租用场地和音响等方面面临重重困难。为确保文艺队运转下去,梁品松把家里两头猪卖得的950元钱全部用于购买音响、灯光等设备。当时,他的工资每月仅30多元,950元相当于他两年多的工资,但为了自己心爱的文艺事业,他毫无怨言。

2007年,文艺队的设备残旧了,梁品松又自掏腰包9000多元购买了新的音响、幕布、服饰、道具等。今年8月份,为购买轻便的音响设备便于下村屯演出,他第三次自掏腰包9000多元购买新设备。期间,他还先后掏出7000多元购买表演服装。多年来,梁品松仅个人花在乡音队的费用就有3万多元。

多年来,乡音队也得到了该镇经济能人的大力支持,他们慷慨解囊,大力支持文艺事业的发展。

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乡音队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周边村屯群众踊跃参与,乡音队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如今50多人。梁品松说,乡音队就是铁打的营盘,队员就是流水的兵,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参加。20多年来,队员中有个体户、农民、教师、干部,他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不变的是队员们的精神风貌和对文艺的热爱。

今年50岁的杨炯凤2007年加入乡音队,至今已有8年多。她说,因为热爱唱歌、跳舞,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心灵有所寄托,很开心。梁品松的孙子、孙女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欢上了文艺表演,经常登台表演。

白沙镇文化站站长梁增朋是乡音队现任队长。他的妻子在桂平市中医院上班,在丈夫的影响下加入乡音队,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演小品、说相声。只要不值晚班,她总会不辞劳累坐车回到白沙,既当教练又当演员。在他们的熏陶下,他们的儿子3岁半就上台演唱,成为乡音队最小的队员。

为了让队员们有更好的演练环境,2013年初,梁增朋从自己并不宽裕的收入中挤出1.2万多元,砌筑镇文化站大院围墙,安装大铁门,嵌上“文化乐园”四个大字,硬化院内地面170多平方米。并在周边栽种茉莉花、水仙花等花卉,搭建小舞台,铺设红地毯等,一改过去围墙崩塌、地面凹凸不平、杂草丛生的旧貌,使文化站真正成为村民们的“文化乐园”。

自编自演赢得笑声一片

27年来,梁品松等人立足实际,创作了不少以当地群众生活、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多年来,梁品松和队员相继编写了《白沙真的变金沙》、《大湾变金湾》、《你也是我的东西》、《白沙14个村地名歌》、《清河桥》等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多年来,梁品松曾身兼多职,是队长,也是编剧、导演、指挥、演员。前期女队员少的时候,他还反串角色,出演女演员。常常夜深人静的时候,该镇文化站的灯光还亮着,梁品松和队员们正在研究剧本、编排歌舞。在他的带领下,乡音队坚持每月开展一至二场演出活动,平时在圩镇上演出,有时也到村屯、学校以及周边的社步、大湾、厚禄等乡镇演出,为当地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乡音队的作品贴近生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赢得好评如潮。覃振衡是乡音队的忠实粉丝,他说:“乡音队的节目很精彩,特别是一些小品、相声引人发笑,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我最爱看乡音队表演的小品《第十三道菜》了。”50多岁的黄木娇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音队收获了累累硕果:1990年,获得桂平县文艺大游行大汇演组织奖和一等奖;2009年至2013年,连续四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队员杨小平、潘秀媛、陈国玲、袁峰、甘任贤、梁增朋等参加桂平、玉林、贵港的歌咏大赛多次获奖。

【 编辑:刘晓彤  作者:洪星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