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那些"生态乡村":楼房整齐绿化漂亮环境良好

17.12.2014  16:03

  五通新寨村面貌。

  干净的村道、漂亮的园林绿化是不少生态村的新景象。

  整齐的楼房、漂亮的绿化、良好的环境是生态乡村的新景象。

  编者按:自“美丽桂林·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桂林各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幅幅如画般的田园风光。在“清洁乡村”的基础上,近期,桂林又开始了“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活动的开展给桂林的农村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各地的乡村,推出聚焦“美丽桂林·生态乡村”系列报道,和读者一起感受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11月14日,全区“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电视动员大会在南宁召开,全面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活动。11月17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电视动员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部署“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

  这标志着,“美丽桂林”乡村建设活动从“清洁乡村”阶段进入到“生态乡村”建设阶段。

  而事实上,桂林的不少乡村在前期(2013—2014年)开展“清洁乡村”的同时,就已经着手进行了“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建设乡村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一些乡村已具备了“生态乡村”的雏形。近日,记者走进一些乡村感受了“生态乡村”的魅力。

   新寨村:要从养殖村转变成生态村

  临桂五通镇新寨村是一个只有30多户村民的小村庄。10多年来,村里利用位于321国道旁边等优势靠养鸡鸭陆续富裕了起来。

  近日,记者来到了这里,只见一条笔直的马路通往村里,马路两边有成片新种的果树,看起来生机盎然。村子坐落在山脚下,趁着天气好,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几栋别具风格的小别墅里忙着。

  镇里同行的干部告诉记者,这是村民们在建设装修自己的新房。

  他说,一年前这个村全部是泥土房,村子虽然只有30多户130多人,但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因为村里已经有近20年的养殖历史,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村民虽然富裕了起来,但村子里仍然是泥土房和沙子路,跟他们的收入水平非常不协调,直接影响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记者走到一栋正在装修的小别墅旁,一名村妇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多亏了政府的引导,过段时候装修好就可以入住了。”她说,以前住的泥巴房光线不好,下雨天还漏水,现在村里30多户村民都在积极建新房。

  记者仔细观察,别墅群分几排,一栋栋两层半的灰白色别墅建有高大的马头墙和独具特色的天井及窗户,无不显示着桂北民居特点。村里建起了广场,相关单位提供了锻炼器材,村口还规划了一个占地数亩的水池。

  走进村民李福弟家,60多岁的李福弟正在顶楼晒东西。他说,他已经养殖了20年的鸭子,主要是卖鸭蛋,一般每年收入都有近10万,去年收入近20万,虽然每天晚上都需要捡鸭蛋但只要能赚钱再辛苦也值得。他还靠养鸭送出了两个大学生,说起子女有出息他不禁笑了。

  “不过以前的房子确实太破了。”他不好意思地说,他以前住的是几十年前建的泥巴房,因为时间太久,有些地方已经有些破损了,近几年看到其他村子陆续建了新房,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前年,县镇领导来到村里,告诉村民们现在国家政策好,村民也有钱了,为什么不考虑重新建房呢?

  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建设家园,不过村里土地只有220亩,建房子如果再占用其他地方的土地不利于搞生产,这怎么办?村民们商量后一致表示,干脆临时搬到养鸡养鸭的棚子里去居住,在原址建新房,这样就可以节约土地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新房在建的同时他们还搞好了环村路、环村水系、排污系统、园林绿化等。看到村里的变化,目前已经有区内外数千人来参观取经。

  镇里的干部介绍,新寨村的经济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因为村里的发展都是靠养殖,而养殖都会有一定风险,有亏有赚,而且从长远来看,单纯的产业难以经受市场风险,所以他们在前年已经免费帮村民种了200亩砂糖橘,去年又补种了180亩,今年有村民还花费100多万建起了铁皮石斛基地。村民说,村里不但建设“生态化”,产业也要从单纯的养殖向“生态”产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