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让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写在“6·9”国际档案日

27.05.2017  18:21
档案,让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写在“6·9”国际档案日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这是著名歌唱家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从这缪缪的几句歌词里,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档案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档案就是记录和展现了历史长河中一幅幅流光溢彩画面的重要载体,是档案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也是档案让我们回想起了我的家乡--宾阳县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一座故居展示着才子英豪的传奇人生  
      “宾阳八景诗”中有一句:“朝霞石壁产英豪”,是指广西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委两岸村对面的石壁山平地拨起,耸入云天的美景,昭示着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谁会想到,石壁山脚下的两岸村会走出一位叱诧风云的才子英豪?程思远先生于1908年农历8月22日出生在两岸村,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有着重要历史贡献的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两岸村是程思远先生孩提时代玩耍、读书、务农之处,他在此一直居住到18岁考取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团应试文书第一名,随军北伐。程思远故居就坐落在两岸村,程思远故居陈列馆内主要展出了程思远投笔从戎、助李归国、参政议政、情系家乡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工作照片,并复原他在北京家中的办公场景,馆内珍藏着许多程思远生前的书信、照片、物件等,每一件都是一份珍贵的档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纪前的两岸村,曾有一个孩童以牛背作书房苦读诗书,幼年便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待青年才俊时,他挥毫泼墨一纸答卷指点江山,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应试李宗仁文书,从此策马扬鞭,驰骋在血雨腥风中。他所在的“桂系”曾逼迫蒋介石四次“下野”。家国几经变迁,他始终忧国忧民,力促血脉相连的两岸炎黄子孙回归统一。一代英豪程思远一生的传奇故事也在家乡广为流传。在故居大厅的墙上,我们还看到了因扮演《边城》里的“翠翠”一角一举成名四届“亚洲影后”--林黛(程思远先生长女程月如)的许多已泛黄的生活、演艺旧照,这位“佳人”也出生在两岸村,其曾主演过《貂蝉》、《千娇百媚》、《江山美人》和《不了情》等多部影片。她以独厚的表演天赋,深邃的戏剧修养,将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入微,令人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纽约时报》曾在对她的特写中描述:“并不是好莱坞的故事都发生在好莱坞,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美丽的女孩子……”
  一把大“钥匙”连着一个“中国好人”  
      “以诚为本、有诺必践,与人为善、能帮必帮,脚踏实地、一心为公……”2011年12月1日,韦曰坚的名字和感人事迹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英勇牺牲的韦曰坚在当年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登上“中国好人榜”,获“中国好人韦曰坚”称号,是宾阳县历史上首个“中国好人”。
      在宾阳县中华镇宣村的韦曰坚纪念馆,展示着一根谁也不愿管的大“钥匙”--宣村竹筒江水库闸门升除螺栓的特制扳手,重约10公斤,当我们扛起这把“钥匙”时感觉沉甸甸的。但韦曰坚这位年过六旬的清瘦老人却经常用“钥匙”开闸、关闸,而每次开关都得转动200圈。2011年10月1日凌晨1时许,由于台风“纳沙”来袭,雨下得很大,眼看与宣村几百群众生命攸关竹筒江水位急剧上升,韦曰坚奔向水坝去打开闸门放水,然而闸口刚打开了一个,当他冲向第二个闸口时,却被无情的江水冲走,水坝上留下一双黄色的拖鞋……
      10月2日上午9时20分左右,水位下降至安全状态,70多位村民跳进竹筒江里,手拉着手进行密集搜寻,终于在一片乱竹前找到了韦曰坚的遗体,那一刻,江里的、岸上的村民放声大哭。这根大“钥匙”,再现了韦曰坚为民服务的真实人生本色,展现了他诚实守信、有诺必践、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一张照片勾起引对“最美婆婆”的追忆
        光着脚丫、穿着深色碎花衣裤,银灰色的头发整齐地往后梳,94岁的婆婆正在开心地在教智障儿媳妇摘豆角。如果您有兴趣百度一下“宾阳县最美婆婆”关键词条,点击相关链接,你将会看到这么一张照片,那是2014年8月的一天,一位《南宁日报》社记者抓拍下的一瞬间,照片中那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已故的宾阳县大桥镇木埠村95岁的老人杨秀兰,她曾被誉为“最美婆婆”,于2015年8月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孝老爱亲中国好人。
      95岁的杨秀兰有4个孩子,在她45岁时丈夫就去世了,她独自带着儿女们生活,两个女儿出嫁后,杨秀兰和身体残疾的二儿子陈国明住在老宅里。1983年,二儿子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也不会说话的忻城县智障姑娘莫崇爱娶进门,几年后,陈国明便到南宁打零工以非常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随后30多年,杨秀兰和莫崇爱就住在破烂的老宅里,煮好饭菜后喊莫崇爱来吃,老人不管去哪里都带着莫崇爱——她上街卖菜,莫崇爱就挑着菜跟在后面;她下地干活,莫崇爱也跟去学种地。婆媳形影不离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木埠村的每个角落。杨秀兰30多年如一日照顾智障儿媳妇的故事,感动着当地的村民。2013年3月4日晚,央视第十二套《道德观察》栏目播出了杨秀兰照顾智障儿媳的感人故事。栏目主持人高度评价老人,为95岁的她冠以“最美婆婆”的荣誉。2014年11月,杨秀兰获得了第三届“南宁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美誉。
      沧桑的岁月已留痕,一张普通的照片、一把大“钥匙”或是一座故居,从小家到大家,从家事到国事,从婆媳间的相互照应从到宽广的爱国胸怀,每一份档案都成为了一个个有故事的物件,向人们诉说着那一串串姓名背后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争当中华美德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