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人口结构变化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01.03.2017  18:31

人口结构变化会影响储蓄、投资和消费等经济要素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以2015年梧州市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以来梧州市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人口结构变化对梧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积极应对全市人口变化的对策。

一、梧州市人口结构变化发展特点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99.94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五年共增加11.72万人,增长4.1%,年均增长0.8%。从此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梧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降低,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劳动力供给减少、老龄化和抚养比高,人口素质提高等,表明梧州已进入了人口发展的“新常态”。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降低,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

从图1可看出,梧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除2010年出现上升外,从2000年以来逐步降低,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从2011年8.9‰逐年下降到2014年7.3‰,2015年(8.0‰)、2016年(8.4‰)有所上升。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由于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原因,从图1可看出近五年来,出生率持续下降。与此相反,死亡率从2011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6.7‰,2015年(5.5‰)有所下降。从2011年到2014年出生率的增长幅度小于死亡率的幅度,所以导致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而2015年由于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见图1)

此外,常住人口中,人口性别比例也持续下降,2015年男性人口为153.87万人,占51.3%;女性人口为146.07万人,占48.7%。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75略微下降。

(二)城镇人口稳步增长,城镇化率接近“五成

梧州市城镇人口从2010年的123.9万人增加到2015年149.2万人,城镇人口的稳步增长,城镇化率也逐年提高(见图2),2015年达到49.8%,接近五成。但从图2中的曲线可以看出,城镇化率曲线逐渐趋于平缓,2011-2012年增速幅度为2.1%,而2014年到2015年的增速幅度下降到0.8%,可见梧州的城镇化率增速放缓。

(三)劳动力供给减少,老龄化和抚养比高

2015年梧州市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173.7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7.9%,比2010年的182.86万人减少9.08万人,占比减少5.4个百分点(见图3)。可见,无论从绝对量上,还是占比上,劳动力供给都在减少。

而另一个方面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41.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3.8%;65岁及以上人口为28.8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9.61%,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五年上升了1.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除了60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外,人口比重增加最大的是0-14岁人口,从2010年的24.06%,增加到2015年的28.2%,增加了4.1个百分点,这直接导致了社会总抚养比由2010年的57.62上升到2015年的72.59,劳动力人口抚养少儿和老年人口的压力显著增大。

(四)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33.6%;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44.8%;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1.8%;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6.5%。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接受小学文化教育人口由34615人下降为30126人;接受初中文化教育人口由39761人上升为40078人;接受高中文化教育人口由10149人上升为10585人;接受大学文化教育人口由4044人上升为5804人。

可以看出,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人口的总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二、梧州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的一般规律

根据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红利(负债)的变化。人口红利变化的实质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在第一阶段,较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整个社会中少年人口较多,少儿抚养比较高,从而形成少儿人口负债,即负的人口红利;到第二阶段,由于死亡率首先开始下降,预期寿命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增加,形成人口红利;第三阶段,出生率迅速下降,少年人口比重开始减少,死亡率下降速度减缓,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增大,形成人口红利;当到达第四阶段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老年抚养比较高,从而形成老年人口负债,再次出现负的人口红利。由此可见,人口红利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机遇期。

(二)梧州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梧州市人口的变化主要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即劳动人口减少,少儿和老龄人口增加,社会抚养比提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可称之为人口红利的变化。人口红利大时,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较大,社会抚养比较低。由于人口红利与社会抚养比的这种反向变动关系,我们将人口红利用1/(GDR+1)来表示,其中GDR为社会总抚养比,它等于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人口红利本意是指对经济增长的额外贡献,因此,可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正常增长”,即既无人口红利也无人口负债的增长,或者说在标准人口结构下的增长;二是“红利增长”,即由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

设Y为总产出,y为人均产出,P为总人口,L为劳动年龄人口,则劳动年龄人均产出为,抚养比因子为,则有以下等式:

同理可得,“正常增长”部分,即标准人口结构下的人均产出水平:

其中`GDR为标准抚养比。因此,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用以下等式衡量:

由上式可知,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CR只与抚养比相关。我们以瑞典1957年的社会抚养比53%为标准人口结构,计算出梧州人口红利对增长的贡献。之所以选取该数值为标准值是因为:第一,瑞典的生命统计质量很高,是世界上生命统计质量最高的国家;第二,瑞典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没有受到人为因干扰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第三,瑞典1957年人口预期寿命为72.5岁,与梧州目前的预期寿命水平非常接近。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人口红利对梧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5-59岁为劳动年龄

年份

社会总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人口红利贡献率

2010

57.62

37.93

19.69

-0.0302

2015

72.59

48.73

23.86

-0.1280

15-64岁为劳动年龄

2010

49.70

36.02

13.68

0.0216

2015

60.88

45.43

15.46

-0.0515

根据表1所示,无论从劳动年龄为15-59岁的抚养比测算,还是从15-64岁为劳动年龄的抚养比,从2010年到2015年人口变动对梧州经济的贡献率均成下降趋势。根据抚养比的变化情况,我们又发现,人口红利的降低和消失主要是由少儿抚养比的上升较快造成的。这主要由于梧州较高的出生率、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

根据图4人口红利变化的一般规律与图1梧州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发展变化来看,梧州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转变过程中,可以预见今后由于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下降较快,老年抚养比将会不断提高,而出生率由于政策、思想观念等因素会缓慢下降,从而导致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这意味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使梧州逐渐步入老年人口负债期。因此,为了应对老年人口负债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在人口红利降低背景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推动新红利空间的形成。

三、积极应对全市人口结构变化

(一)加快教育医疗配套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支撑,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针对目前梧州少儿抚养比较高的情况,这就要求适当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和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

一是在教育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点,集中建设、超前配置,优化配备教育资源,重视基础教育,合理布局学前教育和中小学,亟需解决入学难、入学贵等现实问题;二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大妇幼保健等医疗方面投入,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三是要制定规范标准,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共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二)巩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梧州是在较低的经济发展与较低的保障水平的背景下,逐渐进入老龄化时代,“未富先老”现状使我们必须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其次,建立健全医疗保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强老年人医疗保键,建立和完善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分级诊疗作用,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切实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从而消除老年人“有病不敢医”思想;第三,发展老龄产业,为老年人口服务。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数量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龄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将会不断上升。老龄产业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激活老人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老年产业服务体系。

(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保障城镇化发展进程

目前全市近“五成”的人口聚集在城镇,这就要求城镇必须提供一个更优的就业环境。城镇化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就业问题,只有稳定的就业才有稳定的社会发展,

首先政策方面,加快培育发展就业容量大、发展潜力大、当地群众有基础易接受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方便就业,有效带动就业,还要加大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训力度,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促进就业,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其次,消除就业流动限制和社会服务的不平衡。人口流动就业是扩充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途径。劳动力在不同性质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也是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在流动劳动力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进行公平的统筹和安排。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