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检察院的故事”创作研讨会:文化建设是长远任务

06.11.2015  14:00

 

 

  【原标题:笔落知风雨 文成育检魂】

  

第十六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检察院的故事”创作研讨会现场。孙宇马志全/摄影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何申在笔会上挥毫泼墨。  

 

  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主任李庚辰在笔会上发言。  

 

  作家曹乃谦在笔会上吹奏口琴。  

  秋天有收获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全国检察文学笔会在中原大地召开时,正是检察文学的收获季。10月28日,由检察日报社、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主办,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检察院、中共方城县委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检察院的故事”创作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召开。此次会议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主题,以《检察日报》绿海副刊“检察院的故事”栏目稿件创作为蓝本,探讨检察题材散文创作的方方面面。专家学者们与来自全国各地检察系统的文学爱好者驻足于此,在短暂的相聚时光中收获交流、学习和成长……

   一场“新雨  

  在文学殿堂中,检察文学或许只是一个细小的分支;在检察工作中,文学创作或许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但这“消遣”在严肃而繁杂的检察工作中却似一股清流,润物细无声。

  会议中,方城县检察院检察长李相峰从方城县院自主创办的文学刊物《新雨》说起,具体讲述了文学创作在检察工作中会产生持续的效应。李相峰谈到,《新雨》的创办一是为干警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许多人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在文学的熏陶中变得更加沉稳,更加自信,干警们的人文素养也有了显著提高,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儒雅,从办案得力的“武将”变成了能文能武的“儒将”。二是让院里的文化氛围变得浓厚,干警们的内部关系更加融洽。随着干警们创作热情的提高,《新雨》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越发浓厚,院里书本变多了,文章写得越来越好,整个机关内部充满了浓郁的学习风气。同时干警们灌注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也让更多人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体会了各自不同岗位上的不易与艰辛,同事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融洽,进而促进了机关和谐度的提升。三是文学创作的持续效应可以转化为精神动力,促进检察事业扎实迈进。文化作为一种思想行为,有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建设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举办几次文化活动上,应更加注重通过潜在的引导和外在的建设,让文化的教化效果深入干警内心。《新雨》的出现潜移默化中端正了干警的价值取向,成为激发干警的精神动力和推动检察工作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四是能够塑造良好的检察形象,检民关系也进一步拉近。《新雨》杂志是向多方赠阅的,以此为途径便可让社会上更多不同领域的群众更了解检察工作,了解检察人。借此机会,也可以一改过去群众心目中检察官不近人情的面目,塑造友善亲切的新形象,群众的信任感也随之上升。五是拓宽了外部辐射范围,使社会认同不断提升。随着《新雨》的发展,外界对检察院和检察官工作的认同度也提高了,甚至许多人来检察院办事的时候也会询问能不能拿几本《新雨》带回去。

   检察院里的看法  

  如何从检察工作和生活中提炼文学创作的素材?如何寻找创作的灵感?如何在检察文学中表情达意……繁忙的工作之余,热爱文学的检察官们也在会上畅言自己的写作经验。

  “东道主”李相峰在发言中提到,创作检察文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写作灵感在生活点滴中生根发芽。文艺创作方法有千百种,但最根本、最关键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脱离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生活入手,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源于生活的创作才最有生命力。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董永格也认同这一看法,她认为,进行检察文学创作,是把生活当中,检察工作当中的感受、经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变成文字。一线的检察官可能没有专业的写作技巧,不了解高深的文学理论,但我们有切身的经历,我们的检察工作,提讯、办案……都是有故事的,把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就是最鲜活的东西。

  谈到文学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李相峰认为,创作在真挚的表达中才能得到升华。文字是心灵的载体,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灌注,没有真实经历的支撑,即使用华丽的辞藻作为外衣,也会陷入文字失去灵魂的窘境。因此,检察文学的创作中,应该一直秉承言为心声,言之有物的理念,干警们也应该从内心出发,从生活出发,以感情为基础,以真实为载体,反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空泛无物的文字作品。

  除了情感表达,检察人作为法律的维护者,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也应体现检察特色,传递正面的价值观。李相峰表示,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应该一直坚持的方向。坚持真善美的意识形态教育,并不会影响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学是表现人性的,任何意识形态下的文学都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真善美。所谓文以载道,文学作品都是有价值取向的。应坚持追求高洁,追求正能量。培育干警的爱心,有爱心才有责任心,培育干警高尚的人格,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利己利他。坚持文化建设,使检察队伍更有灵魂,更有形象,更有爱心,更有正能量。董永格也认为,多一点文学上的思考,对于团队而言,可以促进整个检察队伍的发展,促使检察人进一步坚定追求公平公正的理念,促进检察事业的发展。

  最后,李相峰又补充提到,文化建设是长远任务,是能够照亮未来之路的一道阳光。在传统中继承文化之美,也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途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所在。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未来创作的价值导向,在以后的创作中,应继续坚持这一导向,让传统之美触动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向往。文字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真切的表达,字里行间中承载着的是每个人独特的信仰和追求,描绘着的是自己坚守的心灵净土,一方面要不停地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去创作心灵之作,另一方面要在这种创作中坚守自己的心灵家园,切莫因为沿途的浮华诱惑,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这需要勇气、智慧和坚守的信念。另外,还应在感悟分享中传递价值导向。作为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检察官理所当然地应该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用真善美击碎假恶丑,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在每个公民的眼中和心上。这不仅需要检察官们在日常的业务工作中坚守理念,更需要在检察文化创作中,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价值理念去打动读者。

  检察院外的声音  

  把文学创作当作业余爱好的人不在少数,一篇篇“检察院的故事”也正是由此诞生。在听了检察官们的创作心得以后,与会的专家们又从专业的角度讲解了文学创作的要点。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何申对李相峰的发言予以了肯定,他表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工作更是创作的源泉。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本身就需要常常接触复杂的生活,而且其中有矛盾,有冲突,那么只要耐心接触下去,这就是创作最好的源泉。专业作家需要四处寻觅采风,而检察官的工作就是最好的素材。文学作品的很多内容不是作家自己凭空编造的,所以做检察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特别珍惜自己的机会。一件案子办好了,手头的工作忙完了,静下心来,这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刚刚的经历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因为没有人比检察人自己更了解个中曲折。当然,把工作中的素材变成文学作品,要提升到一种文学的高度,需要做适当的虚构和艺术的加工。

  中国诗歌学会校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东彪对“检察院的故事”的专栏提出了建议,他谈到,“检察院的故事”讲的是检察官的工作和生活,但检察官背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能不能让我们也看到检察官的父母、亲人、朋友,他们视角下的检察官形象呢?内容上做这样的延伸,“检察院的故事”会更精彩,更立体,给检察官的背后一个舞台,立体地展现检察官的故事。另外,目前的诗歌作品中,和检察工作有关联的不多,希望看到检察官写他独有的生活的作品,给未来留下更多检察工作的痕迹。

  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主任李庚辰则一连用了几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文学,尤其是杂文写作的特点。他提出,写作杂文需要四种“法宝”,分别是雄鹰的眼——看问题要敏锐,居高临下,抓住重点,其后心中要做出一个基本的反应;货郎的嘴——要善于宣传、沟通和交流,才能挖掘到人们的内心;老牛的肚子——肚大量宽,能容人,能听进各种不同意见;兔子的腿——常走常跑,好多文章是“”出来的。李庚辰还表示,希望热爱写作的大家能多掌握几种“武器”,即要能够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遇到可写的话题时才能量体裁衣,什么话题都能写出文章,什么体裁都能写好一个话题。

  李庚辰在发言中讲到,杂文的杂,一是体杂,即其文体是文艺性和议论性的杂交体。既要议论说理,又要勾勒形象。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融形、情、理于一笼,融各类体裁为一体。二是论题范围杂,工农商学,琴棋书画,天文地理,都可以写。三是行事风格杂,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可庄可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作品最终因作者和题材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四是材料杂,古今中外,经史子集,都可以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但他同时提出,杂文也有不杂的方面。主题不能杂,论据不能杂,要做到杂而不乱。

  另外,杂文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好战”,但只为“”战不为私斗。杂文是批评的,战斗的,是针砭时弊的。激浊扬清,惩恶劝善是杂文的基本功能。杂文性直。杂文虽然也有曲笔,也有隐喻和迂回,但一定要善恶分明,明辨是非。杂文本身是文艺性的政论,只能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

  综上所述,李庚辰归纳杂文的创作有几点,一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二是能够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于大事件中选取小的切入点,于小事之中窥见大道理;三是要予形于理,形象地说理;四是杂文要多讽刺幽默,幽默是战斗的手段。最后,杂文是杂家,要多读书多观察,有胆识。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副主任汪金友对此补充说到,写作杂文就是要去发掘不同的角度。要讲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但人们没有发现的,而说出来能够让人恍然大悟的道理。这就是杂文的灵魂。

  一则好故事可以讲到读者的心里,“检察院的故事”就如一个讲故事的案桌,只不过惊堂木一拍,那些精彩的情节带人走入的是平日难得一窥的检察工作。这里等待着更多优秀的作品,正如何申所说:“抓住文化育检的好机遇,如今有刊物,有平台,何乐而不为?”会议的最后,著名作家曹乃谦即兴吹奏了一曲《山楂树》,以其文人的浪漫情怀为大会做了别具一格的“总结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