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劳动模范潘庆标:山旮旯里的致富能人

06.05.2015  13:42

山旮旯里的致富能人

——记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潘庆标

  武鸣县城厢镇有个平等村,走进村里,艳丽的三角梅夹道欢迎来客。别看这小村庄如今花团锦簇,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三无”山村。而导致一切转变的关键,是潘庆标。

  1996年6月22日,潘庆标当选平等村党支部书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身为自治区劳模的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大胆创新。如今,平等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5680元增加到去年的10020元,实现了小康。潘庆标也因此获得了南宁市创业带头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南宁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以及全国科普先进带头人等荣誉。近年来,平等村多次被评为区市县“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文明村”等。

  因地制宜  领村民致富

  过去的平等村自然条件恶劣,是武鸣县有名的“三无”“三靠”村。为了脱掉“穷帽子”,潘庆标当选村支书后,认真分析本村的优势和劣势,大胆提出了“利用畚地出特色,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兴村思路。于是,全村开始实施一人一亩以上甘蔗、一人一亩以上木薯、一人一亩以上西瓜、一人一亩以上水果的“四个一”工程。

  “四个一”工程的开展,让全村看到了希望,然而,最棘手的问题在于——没有水。“当时不要说灌溉,就算饮用水都缺少。”潘庆标回忆道。

  为了解决平等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潘庆标号召全村党员干部每人垫支2000元,请探井队找水源。可是资金依旧不足,于是他又将自己的存款作抵押,从银行贷款2万元垫付了剩下的资金。最终,平等村找到了水源,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2010年,潘庆标到上级拉项目引资金,再动员群众自筹50多万元,实施挖井引水灌溉工程,彻底解决本村用水问题。

  在潘庆标及众人的努力下,“四个一”工程争取到了国家项目,完成了6000亩的水土保持坡改梯土地整理项目和1万亩的高效节水项目。土改水改完成后,潘庆标率先种起了20亩西瓜、20亩甘蔗、70亩良种桃和16亩葛根草药,成为全村的第一个致富能手。

  多方筹资  创农业强村

  “大家富才算富。”作为村里第一个富起来的人,潘庆标心里始终放不下平等村的乡亲们。

  一直以来,平等村的村民都以种植西瓜为生,可因为品种不好,很难实现大规模种植。

  为了改变现状,潘庆标自费到各地考察,又聘请专家到村里指导,为农户提供“黑美人”“小富”“红虎”等优良品种,同时引进木薯、桃子等良种,鼓励村民种植。几年下来,群众逐步建立起了良种木薯、西瓜、甘蔗生产基地和优质桃树种植基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

  2010年以来,平等村全村种植甘蔗4000多亩,实现产值800万元;西瓜种植6000多亩,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优良品种木薯13000多亩,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

  此时,潘庆标意识到一个新问题:打不开市场销路,是实现不了富裕的。因此每到收购季节,他就组织人员专门开展收购工作。

  如今,在潘庆标的带动下,平等村已成为武鸣县有名的良种木薯、西瓜、甘蔗、桃树基地生产示范基地。

  抓住机遇  建“花样新村

  “只有住得舒心才算富。”虽然村民富起来了,但潘庆标的目标远不止这些。

  为美化村里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他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项目支持,抓住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契机,开始着手打造“花样新村”。除了争取县级项目,潘庆标还积极与自治区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区优质农产品服务中心结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联建对子,壮大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他的组织发动下,全村共投资172.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4.5万元,完成了全村17条共11.5公里的通屯水泥路建设,以及4个屯1500米的排水设施;建成村级阅览室、娱乐室、卫生室、灯光球场等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使平等村率先成为城厢镇第一个实现屯屯通水泥路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如今走入平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艳丽的三角梅,“这样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潘红萍感慨道,“非常感谢潘书记。

  在潘庆标的带领下,平等村村民如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平等村也变得干净整洁、繁花锦簇。 (见习记者 吴洁辉)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