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均衡发展路 教育品牌响

13.10.2015  12:19

  武鸣是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首批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的县份,也是广西首批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近年来,武鸣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规划、优先保障、高位均衡、强力推进、高效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均衡到全面深入的跨越。

  保障经费  强均衡之“

  武鸣县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求始终做到“三优先三增长”,即“发展规划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011至2014年,县本级财政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156094.2万元,约为2007至2010年的1.79倍。3年来共投入45081.94万元,新建校舍338栋,建筑面积19.27万平方米;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实验教学仪器项目工程、课桌椅更新工程、校园宽带网络10兆光纤接入工程,装备1412套教学多媒体班班通,购置2674台计算机和68.71万册图书配置到125所学校。投入9742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和公租房70栋1627套,建筑面积64919平方米。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支撑下,武鸣县“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步进行,城乡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均衡发展”得到有效实施。

  多措并举  破均衡之“

  把新招录的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近3年来,武鸣县通过“双选”方式新招特岗教师350名补充到农村小学,为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提供了保障,激起农村教育这池春水。

  同时大力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010至2014年,全县共派出学校领导434名,骨干教师1152名到结对学校挂职或支教、走教,校长、教师交流率均10%以上,促进了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均衡发展。还有计划地撤并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初中、村级小学及教学点,整合优化县域教育资源。全县小学、初中学校分别由2008年的143所、25所调整为现在的110所和21所,教学点83个。

  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弱势群体关爱体系,让留守儿童享受特殊关爱,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全纳教育和“低门槛入学”,落实“同城同等待遇”,将全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妥善安置到各中小学校就读,确保其与本县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目前,全县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三类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94%。

  创立品牌  扬均衡之“

  为了助推教育均衡发展,武鸣县实施一系列工程,提升全县教育品牌。

  实施“打造名校工程”和“校园文化工程”,自主探究、发现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逐渐普及,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学校成为学生追求理想的学园、陶冶情操的乐园、教师安居乐教的家园。先后有23所、50所以上学校分别荣获自治区级、市级以上荣誉。2010年以来,全区、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到该县学校参观考察学习近28000人。

  实施“培育名师工程”,按照“理念新、业务精、品德高”的标准全力打造武鸣教育团队,涌现出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其中一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5位教坛名师被评为特级教师,16位教育教学尖兵被评为“八桂优秀乡村教师”。

  实施“民族教育工程”,  把唱壮乡山歌、跳竹竿舞等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每年组织师生参与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硕果累累。该县“尼达妮”学生合唱团连续5年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享誉全区、全国的民族文化品牌。太平镇庆乐小学“壮族文化传承节”主题歌《情满五色糯米饭》荣获第十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金奖。

  实施质量品牌,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原则,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县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在自治区、南宁市一流水平。2014年,该县人大评议调查组对全县2009年以来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查评议,综合满意率达100%。(方海仕  韦秋岑)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