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国防系列报道]老民兵无悔驻“天池”守边34年

14.07.2015  23:11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凌聪

1200米的海拔,8公里的边防线,年复一年地站岗、巡逻、执勤……34年的时间,百色市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所长凌尚前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老民兵,磨穿了300多双解放鞋。

凌尚前把天池哨所当成了家,几十年下来其陪伴自己妻儿的时间仅300多天。“如果没有人接班,我身体还挺得住,我愿意再守边30年!”守边几十年,凌尚前如是说。

民兵驻“天池” 为国守边34年

“当然也会想不通,尤其是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不过丈夫有保卫祖国的责任和梦想,我得支持。”1986年,黎兰新嫁给了憨厚的凌尚前,想起近30年来共同度过的点点滴滴,黎兰新表示嫁给丈夫并不后悔。

1981年3月, 民兵营长来到那坡县平孟镇弄汤村岜陵屯招收5名民兵。当时初中毕业,年仅18岁的凌尚前毛遂自荐,如愿以偿地来到离家5公里远的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当上了一名哨员。

凌尚前和战友每天像正规部队一样练体能、练射击、练拳术,还要执行战备训练、巡逻执勤、守卡潜伏。到了20世纪90年代,哨所的主要任务是防止边民越界耕种,防止犯罪分子偷渡、贩毒、走私等,凌尚前和战友的主要任务也变成了巡逻观察。

在一次开辟巡逻通道的过程中,凌尚前带领民兵砍草辟路,不慎被毒蛇咬伤,昏迷了一天一夜,可以说是在黄泉路上走了一遭。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凌尚前左手无名指的一个关节只能保持90度的弯曲,连手套都戴不上去。这个伤,成为了他守边的一个永久“见证”。

“天池”听起来像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但其实那是在一座海拔1200多米的石头山上。“以前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我们过着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日子,对年轻人来说最难忍受的就是寂寞。”凌尚前说,不少年轻人来哨所一段时间就走了,但是他就是不走。“别人不愿干可以理解,但大家都不干,那么我们国家的边境又由谁来保护呢?所以我不能走。”凌尚前道出了自己守边34年的真正原因。

“不合格”的家人 优秀的民兵

凌尚前是独子,但父母都很支持他去守哨。虽然离家只有几公里,凌尚前却是几个月都不能回家一次。在很多节假日里,他都主动要求执勤,把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让给战友。多年来,为了让他安心守哨,妻子黎兰新独自挑起照顾老人和养育儿女的重担,忙里又忙外。

丈夫工资不高,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和照顾老人,黎兰新像男人一样下地耕田,辛苦劳作,以补贴家用。两个孩子长大后,常年在外。至今家里的20多亩田地都由黎兰新一人耕种,还养有鸡、鸭、猪等。

有一次,老父亲干农活时不慎左手骨折,需要手术,凌尚前从亲戚朋友处借来钱,赶到医院将医药费交了便匆匆离开,留下妻子照顾父亲。2011年9月28日凌晨4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凌尚前急忙赶回家。当时正值国庆战备防护期,凌尚前只在家呆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哨所。而按当地习俗,老人过世要守灵4天。

“孩子小的时候,我很少抱过他们;孩子读书的时候,我没有能辅导他们功课;父母年纪大了,我也很少能照顾……”凌尚前表示,自己对哨所的大小事情却了如指掌,却对家人关心很少,这使他内心充满自责。

52岁的凌尚前:“我愿意再守30年!”

“现在哨所的环境好多了,装修了营房,通上了水电,装了有线电视……”凌尚前表示,由于上级部门对哨所的关心和支持,现在哨所还配备了洗衣机、烘干机,配套有各类书籍、报刊,县人武部还为他们购买了养老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当年和他一起守哨的哨友里,现在有的当上了科级、处级干部;有的搞边境贸易成了大老板;有的外出打工赚钱盖起了洋楼。面对多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凌尚前表示,自己当初曾经被上级调到镇里工作,有了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一走,哨所里的战友思想便产生了波动,都想着要离开哨所。

“我不能光想着自己一个人过好日子,哨所需要有人站岗、巡逻,边境的防护才是最重要的!”从那时候起,凌尚前就把哨所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在哨所小面积的土地上开垦菜地种植农作物,挖鱼塘养鱼,让哨所战友感受“小家园”的温暖。在哨所上,记者看到南瓜苗长势良好,花朵硕大,几棵桃树郁郁葱葱。

在守边的34年里,凌尚前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9次被分区、市(县)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2次被上级评为边防执勤先进个人,4次被评为优秀哨长。“只要还能干得动,我愿意再守30年!”这位皮肤黝黑,双眸炯炯有神的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