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民族之家"推进民族团结事业 "南宁模式"获赞

22.09.2017  20:16

  阿布都烤的馕很受南宁市民喜爱

  央视《还看今朝·广西篇》中,南宁中华中路社区居民欢度古尔邦节的画面让观众印象深刻。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华中路社区后了解到,在这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的大家庭里,像这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画面并不少见。在南宁中华路做生意的维吾尔族人阿布都说,南宁人很热情,来了一年多,他已经适应了这里。

  居民同过传统民族节日增进感情

  中华中路社区地处繁华的南宁火车站周围,聚居着壮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瑶族、满族等15个少数民族居民,社区常住人口共1316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816人。

  一起欢度古尔邦节,社区居民来一场“百家宴”……像这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在中华中路社区并不少见。

  “从2009年开始,我们组织社区的各民族群众一起过节。”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说,组织庆祝古尔邦节传统民族节日活动时,由社区的维吾尔族同胞提供新疆特色美食,例如烤肉、馕等,社区居民自发买水果,一起欢度节日。

  谢华娟介绍,社区很注重节庆民族文化建设,利用元宵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经常性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每年的元宵节,社区组织居民群众和少数民族居民开展庆元宵包汤圆活动,端午节举办“粽叶飘香邻里情,民族团结一家亲”以及“百家宴”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族文化相融互动。

  成立南宁市首家社区“民族之家

  维吾尔族同胞阿布都去年来到南宁做生意,在中华路卖现烤的新疆馕。“每天卖100个馕,生意还可以”。他说,南宁虽然是异乡,但这里的人很热情,来了一年多,在社区居民的帮助下,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刚来到南宁时,由于语言不通,阿布都做生意并不是很顺畅。后来,他参加了社区举办的汉语培训班,解决了做生意的沟通问题。2007年9月,社区就成立了南宁市首家社区“民族之家”——中华中路社区“民族之家”,此后,不断完善各类硬件设施,举办语言培训班、技能培训班、联谊活动等。

  谢华娟说,少数民族同胞刚入住社区时,为解决语言上的不便,社区组织成立汉语培训班,并邀请民大的少数民族老师、学生来讲课。通过培训,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语言交流基本没有问题。

  帮助少数民族融入城市形成“南宁模式

  谢华娟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只要少数民族同胞需要社区帮忙,就可在微信群上留言,她都会尽力帮忙解决。

  谢华娟说,近几年来,社区有6个维吾尔族同胞的孩子出生。由于语言沟通不便,社区工作人员帮助她们去医院孕检、看化验报告单,还关心她们的孩子上学问题。

  据悉,中华中路社区利用社区便民服务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民族之家、民族书屋等特色服务载体,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就业、养老、娱乐等服务。回族同胞马先生在中华路开了一家面馆。“南宁人民热情、包容,在这里创业、生活,我和家人都感到很愉快,没有一点隔阂。

  据悉,南宁市以“13456”服务平台建设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而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南宁模式”,成为全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的五大模式之一。国家民委于去年9月将南宁市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记者  黄颖/文    程勇可/图)

编辑:石笑迎

凝心聚力 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倾听民声,问计于民。政府
南宁社区书记见证城区可喜变化 居民幸福指数提升
  李远萍近照   李远萍与同事将良庆区大沙南宁新闻网
民族团结一家亲 邕城绽放幸福花
  南宁,作为壮乡首府、祖国西南边陲重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