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的使者

16.08.2018  08:13
  在首府南宁中华中路社区的小巷里有一位大姐,她看似普普通通,却以满腔的民族情怀,凝聚起社区19个民族居民的团结之心;她十六年如一日清廉勤勉、一身正气,践行着一名基层社区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她就是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

  在谢华娟的带领下,中华中路社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谢华娟个人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她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使者”。

   迎难而上  架起连心桥

  中华中路社区紧邻南宁火车站。不少新疆、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到达南宁后,把这里作为第一个落脚点。社区面积不大,却生活着汉、壮、维吾尔、回、苗、瑶等19个民族的群众,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社区总人口的30%,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如今走进社区,可以看到各族居民和睦共处,但谢华娟刚来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2002年,谢华娟来到中华中路社区工作。一个夜晚,她正在办公室加班,突然听到窗外一片嘈杂声。她匆忙跑出去,只见三四十人分成两个阵营,个个手上拿着铁棍要打架。

  眼看情势危急,谢华娟顾不得多想,奋力将一辆三轮车和两辆自行车推到人群中间,然后一把夺过其中一人手中的铁棍,用力敲打在车子的铁栏杆上,大喊:“我是社区书记,谁要挑事冲我来!

  这一喊,镇住了所有人,人群渐渐散了。谢华娟了解到,事情起因是两名维吾尔族青年因摊位问题发生了纠纷,双方为了“不让谢书记为难”,打算另找地方“大干一场”。为了让双方彻底解开心结,第二天,谢华娟找到在社区已居住十多年的图尔贡江·提赛伊迪,请他做调解员进行劝导沟通,最终,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事隔多年回忆起来,谢华娟说:“当时也没觉得怕,只知道如果我不冲上前去,后果不堪设想。

  在十多年的社区工作中,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冲突,谢华娟不知处理过多少回。每当发生冲突时,她总是上前充当“润滑油”,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不过,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居民和睦相处,光解决眼下的矛盾还不够。于是,谢华娟开始四处走访、了解社情。

  走访了一段时间后,谢华娟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同胞不会说汉语,当地居民与这些“外来之客”因语言不通很容易产生摩擦。为此,谢华娟不仅自己学起了维吾尔族语言,还邀请广西民族大学的师生在社区开办免费汉语培训班。

  年轻的新疆小伙阿不都卡德尔说:“2008年我刚来南宁时,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但谢阿姨鼓励我,让我从简单的生活用语开始学。”现在,阿不都卡德尔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笑着说:“这都要归功于谢阿姨。

  扫除了语言障碍,少数民族群众与本地居民之间渐渐架起了“连心桥”,双方再也不会因为一句话而产生误解了。如今,居民们碰了面,还偶尔会用“亚克西”打招呼,这也成了中华中路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时在线  奔波民族事

  南宁火车站站前广场不远处有一个新疆馕饼摊,摊主阿不都克比尔指着玻璃柜橱上张贴的一张过塑了的二维码图片说:“这是谢大姐帮我打印的,我学手机支付也是她教的。

  原来,去年的一天,谢华娟路过馕饼摊时,看到顾客提出要用微信支付,阿不都克比尔却说不行。她见状赶紧走上前,用微信代收了钱,再把现金交给阿不都克比尔。她告诉阿不都克比尔:“现在很多人买东西都用微信、支付宝支付,你要紧跟时代。

  现在,阿不都克比尔的馕饼摊每天能卖出两三百个囊,手机支付让他省事又省心。他说:“我来南宁几年了,生活、做生意都很不错,这里的环境也很好。

  阿不都克比尔口中的“好环境”,远非一日之功。

  很多新疆、甘肃等地来的少数民族同胞初到南宁时,人生地不熟,面临着租房难、找工作难等问题。有的不得不全家挤在小区楼道上居住,有的一个出租屋里住着十几口人,有的满怀期待来到南宁后却几个月都找不到工作……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同胞租房,谢华娟常常奔波在社区街巷和居民楼里,她发挥居民骨干楼栋长作用寻找房源,甚至亲自担保,安顿好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房子找好了,她又请来南宁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们,在社区定期举办烹饪、电焊、修理、装潢、家政和理发等技能培训班,提升少数民族务工者的职业技能。同时,四处打听用工信息,并帮助他们协调市场、商铺开设临时摊位,卖烧烤、卖葡萄干等土特产。

  “半夜里一个电话打过去,书记都会出现。”中华中路社区副书记叶晔说。因为服务热心、有求必应,常有居民想送一点水果、特产给谢华娟或请她吃饭表示感激,但她从来都是拒绝的。

  无论是为群众办事,还是对社区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或是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谢华娟历来都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贪利、不谋私。

  中华中路社区辖区内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李剑华说,和谢华娟认识了5年,从来没有和她一起吃过一餐饭。“有事情找谢书记帮忙,她从不推脱,有时上午联系她,下午事情就办好了。但给她送礼、请她吃饭,她从不接受。

  不收居民的礼,不收企业的钱,是谢华娟心中的标尺。在她看来,社区是政府服务群众的第一站,如果工作做得不细、不干净,那不是无形中给群众办事设了第一道关卡?群众怎么信服你呢?

  谢华娟常说:“当干部不是为了名和利,只要大家满意,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用心用情  汇聚民族情

  谢华娟常常能注意到他人注意不到的细微之处,恰恰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关心,一点点焐热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比如,在社区日常走访工作中,她处处留心,记下每一个少数民族同胞不经意间提出的小心愿。

  得知7岁的如克耶木小姑娘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她多方交涉圆了孩子的上学梦;发现维吾尔族儿童牛奶不够喝,她跑到社区附近一家超市,跟店长商量多进些清真牛奶;了解到少数民族群众上网不方便,她在社区腾出一个小房间,供同胞们用电脑下载维语歌曲、和家人视频聊天;深知活动最能聚人心,她组织举办古尔邦节、“三月三”、春节、开斋节等节庆活动,通过谈心交流、文艺演出、百家宴等形式,增进少数民族群众与本地居民的交流和感情……

  “我没想过在南宁还能过上古尔邦节。”新疆小伙阿不都卡德尔动情地说。回族姑娘马萍也说:“我去过很多地方打工,来到南宁感觉最温暖。每年开斋节,小区居民都和我们一起庆祝,我太开心了。

  社区里,不仅有暖人心的温情,还有不贪名利的清风。去年11月,谢华娟因腰部受伤住院两个月,虽然尽量瞒着社区的居民,但还是很快被大家发现了。居民们自发赶到医院看望她,还带去了水果、牛奶,感激之余,谢华娟坚决不肯收下这些礼品。

  说起谢华娟的“古板”,80多岁的黄凤英老人深有体会。几年前,谢华娟帮她做大扫除,老人想送一点家乡特产表示谢意。但谢华娟怎么也不收,她总说:“这都是举手之劳、分内之事,拿了您这些特产可不是让我们的行为变了味嘛!

  邻里和睦、友爱互助,各民族团结友善,如今成了中华中路社区的一张名片,多年前民族纠纷频发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现在,社区的民族工作已经常态化,少数民族同胞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南宁的工作和生活,他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谢华娟欣慰地说。

  如今,谢华娟依旧心系少数民族群众,一如既往地提供关心与帮助,她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希望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南宁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希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越来越好。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