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南宁市委会为南宁养老出谋划策

27.01.2016  10:06
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 健全老年人保障体系
——民盟南宁市委会为我市养老体系建设出谋划策

  南宁市委统战部、民盟南宁市委会领导干部慰问老盟员张国粹。

  ▲民盟重点课题组到南宁市老来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

  ▲民盟重点课题组在南宁市12349社区服务平台开展调研。

  ▲民盟重点课题组参观我市企业养老产业规划建设情况。

  民盟南宁市委会慰问组到万力社区慰问困难老人。

  民盟重点课题组在珠海市养老服务示范培训基地实地调研。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快速人口老龄化,统计显示,目前南宁市人口总数731.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12.6万人,占人口总数15.38%,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对南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对此,民盟南宁市委会把养老问题作为2015年年度参政议政课题调研的重点。

  2015年6月至9月,民盟南宁市委会课题组多次深入南宁各县区进行实地调研,并赴重庆、广州、珠海等城市考察,结合我市养老体系建设实际,形成了内容充实、数据全面的调研报告,不仅详细阐明了我市养老问题的背景和社会意义,并就我市当前养老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课题组认为,社会养老体系市场化建设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克服人口老龄化冲击的主要选择,也将是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策略。为此,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老年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抉择。

  发现问题1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的养老服务管理模式是由民政部门牵头主导,卫生、人社、基层办事处等部门共同参与。“但就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部门尚未充分整合自身优势,责任主体不明确,相关问题协调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工作合力。”民盟南宁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林海指出。

  课题调研组发现,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量大、面宽的社会性系统性工作。虽然由民政部门主管,但涉及国土资源、财政规划、住房城建、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公安消防等诸多部门,远非民政部门说了算。

  但是,当前我市的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集约化的商业模式,缺乏规模经营,智慧养老产业链条各环节连接性不强,养老服务碎片化严重,养老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多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对策建议:建立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养老体系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课题组建议,我市应当建立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领导召集民政、卫生、人社等相关政府部门,定期专题研究解决养老服务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和各部门联动的综合作用,完善落实适合本地区实际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完善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切实落实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

  同时,适当放宽条件,通过提供优惠利率,探索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引导、吸引社会民间资金投向居家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城乡居家养老事业发展。

  希望通过建立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充分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使养老服务工作在规划、发展、组织、运行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能够顺利实行。

   发现问题2

  分类体系不够细化

  一直以来,我市重视养老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保障养老服务行业。自2010年出台《南宁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起,每年南宁市政府都出台有关养老服务文件,并连续3年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4年7月,我市更成为民政部和发改委批准的42个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我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一方面,只有少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引入了社会化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低偿服务,多数社区则以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为主,专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志愿者队伍尚未建立,服务内容单一,养老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致使社会的认知度不高。

  另一方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养老服务多注重于身体健康照护和便利的生活照料,忽视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人缺乏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与知识再教育,精神无法得到慰藉。

  ●对策建议:完善养老服务分类支持系统

  民盟南宁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林海介绍:“‘9064’格局是目前最为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分类格局,即指90%的老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人享受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人在机构享受养老服务。”

  为此,政府应该通过把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重点发展非盈利性养老事业,重点服务一般养老人群。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模式,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公私合作)等模式建设,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体系建设。

  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体系中,老人的子女承担了赡养老人的重任。但部分老人因无配偶、无子女、没人照顾,而导致生活困难,所以,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兜底作用,着力保障孤寡弱势养老人群。针对孤寡老人的特殊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养老方式应该向科学化的关照方式实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社会慈善资金进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关注高端养老人群。通过引入社会力量重点发展高端养老产业,推进“候鸟式”养老。所谓“候鸟式”养老,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老年人像候鸟一样到不同地方生活,享受商业化的健康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在游玩中享受老年生活。林海指出:“这种养老模式有助于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发现问题3

  “智慧养老”尚未普及

  广西12349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是由自治区民政厅、广西老年基金会以“民办公助”形式搭建的,并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的社会性、公益性的服务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在南宁多个社区搭建智慧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及广大市民提供各项日常社区服务。

  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绝大多数的智慧养老仅限于呼叫中心的平台模式,主要是老年人借助呼叫器接入智慧养老平台,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智慧养老平台的养老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被动响应上,而并非在对日常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处理和实时监控的基础上,分析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而主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

  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对老年人的远程监测,能够获得海量的信息数据,包括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相对容易,但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工作,以及有针对性地提供养老服务的工作还远远做得不够。

  ●对策建议: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

  智慧养老,就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养老服务的服务方式、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健康、舒适的生活服务,是高度现代化、智能化的养老模式。

  报告指出,在养老服务的物联网应用中,需要明确养老需求服务商和养老风险服务商的供给主体地位。为此,要实现“智慧养老”应该设立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中心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中心两个“中心”,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各方养老服务资源,协调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及“安老”“养老”与“享老”的资源分配,规划布局养老社区建设;

  在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避免各自为战,导致资源浪费。利用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将“智慧社区”纳入南宁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云建设”。

  “智慧养老”最终目标在于老年人享受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的智能化的高品质养老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应用养老信息大数据,促进养老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平台可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服务方式分为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日间休息、陪伴、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

  同时鼓励引导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因地制宜,推动其更好发展,探索和推广智慧化养老服务可行模式,要确立试点、确定群体、确定项目、确定资金渠道,从点到面,扎实推进,进一步探索发展老年人欢迎的模式。

  发现问题4

  “医养结合”难以实现

  养老和医疗一体化是未来养老模式的重要方向。南宁市推进“医养结合”存在3个主要障碍:一是医保结算难;二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认定难;三是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缺乏。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一些医疗机构在同一地址上同时设置有养老服务机构,而医疗机构或养老服务机构所在的楼层范围没有严格的区分,这种模糊的管理模式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认定带来难度。

  此外,现有部分养老机构的服务主要是看管和简单的护理,而对居住在养老机构老人的医疗问题,只能靠家属送药或带到医院就诊治疗,其主要原因是单纯的养老机构无法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法从事医疗服务项目。

  ●对策建议: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课题组建议,全市组织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养老服务机构等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地方技术标准制订,结合养老机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筛选养老服务质量关键控制指标,建立与国内相关标准体系接轨,涵盖基础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评估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保标准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同时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行为监督,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标准化发展。

  特别是针对“医养结合”的医保问题,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内设有医疗机构,方便参保老人在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进行简单的就诊治疗。而对在同一地址上既设置有医疗机构,又设置有养老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在核发许可证时,要标明医疗机构或养老服务机构所在的具体楼层范围,便于对取得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后的医疗服务的监管。

  在大力推广养老服务标准化的前提下,建立进入和退出机制,以品牌战略引导居家服务养老机构发展,鼓励本地养老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在政府和协会引导下探索道德风尚和商业红利双导向的发展模式,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品质环境和品质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业品牌,大力培育各类养老服务旗舰机构,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业品牌建设。

  发现问题5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2015年,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开工建设、西乡塘区新阳真情养老院等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稳步推进、社会民营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可以说,我市的养老服务业正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但是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现有从事养老服务的医药、护理、康复、营养以及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也没有相关的执业证书。大部分的民办养老机构内的护理人员都是40岁到50岁的城市下岗人员,或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护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虽然护理人员的工资已经从每月五六百元,增长到现在的每月1500元左右,但仍难招聘到合适的护理人员。课题组还发现,养老服务机构对就业政策掌握不够,目前全市尚无养老服务机构申报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对策建议: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南宁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和南宁市各职业高中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员的相关培训项目;

  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鼓励有意愿从事养老服务业工作的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参加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鼓励养老机构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从而减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负担和养老机构运营成本。

  课题组还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敬老养老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公德宣传教育,营造敬老养老良好氛围,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事业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我市养老事业的和谐发展。(记者 吴洁辉 通讯员 覃紫斌)

  策划:市委统战部

  组稿:市委统战部调研室、民盟南宁市委会

  图片:由民盟南宁市委会提供

编辑:罗宁

南宁市2017年春季主体班开班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胡光磊)3月20南宁新闻网
南宁质监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帮扶调研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杨玲 通讯员 黄南宁新闻网
2016年广西教育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效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陈媚 通讯员 冉南宁新闻网
南宁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发力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南宁新闻网
南宁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李静 通讯员 欧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