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金秋共商区域气象灾害联防大计 ——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诞生记
编者按:9月9日,《中国气象报》在一版刊发通讯报道《约在金秋 共商区域气象灾害联防大计——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诞生记》。现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曾涛 张薇 记者 韩嘉乐
12年来,每逢金秋时节,在绿城南宁,那座以巨大白色朱槿花为造型的会展中心里,总是聚满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商要人。2016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中将出现一位引人注目的“新成员”——2016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以下简称气象论坛)。
聚焦“区域气象灾害监测与共同防御”主题,中国和东盟国家气象部门、港澳地区气象部门、国际机构的决策者,以及相关企业界代表、专家学者将于9月11日至12日齐聚一堂。气象论坛同期还将举办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气象装备和服务展览等。那么,这场气象领域的“华山论剑”是如何促成的呢?
携手,站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
共建海上新丝路,共享精彩东博会。连续12年成功举办,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上,东博会发挥着“南宁渠道”的独特作用。那么,气象议题为何会融入“南宁渠道”?
2015年8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陈武与来南宁调研的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围绕进一步加强部区合作、推进广西气象现代化建设、发挥广西在深化东盟合作的区位优势,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进行深入交谈。
“气象工作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广西在东盟合作中区位优势凸显,与东盟国家开展气象方面的合作将大有可为”……在陈武与郑国光的共同倡议与推动下,双方决定联合举办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
为了落实这一设想,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多次听取论坛筹办情况汇报;副局长矫梅燕主持专题会,协调筹办具体事宜。
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等对筹备工作多次进行具体指导;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牵头组织东博会气象装备和服务展览。
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曾三次听取气象论坛筹备情况的汇报,协助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9月,他在京与中国气象局领导进一步对接论坛筹办等工作。
在各方的持续努力下,论坛筹备工作步入“快车道”。今年春天,双方最终明确共同主办论坛,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承办。至此,气象论坛申报完成所有程序,并成为博览会框架体系内的高层次论坛。
首次承办高层次国际论坛,对自治区气象局来说是一次“大考”。自治区气象局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并建立定期汇报沟通机制。嘉宾邀请、领导日程安排、举办地确定、落实展位等工作千头万绪,但一切都在有序进行。
承办者也兼任服务者的角色。从常年来看,南宁9月中旬天气形势复杂,易受台风影响,预报难度大。已有十余年博览会保障服务经验的预报团队提早谋划,天气风险分析报告已递交东博会指挥中心,英文版天气预报小册子送达外宾下榻酒店……9月5日至14日,全区气象部门进入特别工作状态。
搭台,唱响国际气象合作交流重头戏
“务必要从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广西‘三大定位’的高度、服务国家整体外交的高度去认识论坛举办的现实意义。”作为承办方,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刘家清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事实上,举办国际论坛,主题和议程设置尤为关键。几经斟酌,“区域气象灾害监测与共同防御”成为首届东博会气象论坛的主题。
从气象灾害类型上看,中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经常遭受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袭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天气气候灾害呈频发、重发趋势。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联动监测及防御气象灾害,对于提高区域内各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从历史上看,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天气气候监测、气象资料和信息交换、气象技术和装备进出口、人员和专家交流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此次气象论坛在内容设计上力求丰富而有实效,邀请了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级官员及专家参与研讨及对话,正式代表近百人,其中境外代表占三成,旨在通过开展政策对话及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对气象灾害防御现状的相互了解,加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气象领域交流与合作,建立气象灾害监测及联防机制。
论坛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邀请中国和东盟国家气象、水利、地质、地震等领域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以“做好中国-东盟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为主题,共同研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机理、特征与影响及防灾减灾协同机制,提出应对措施,构建合作平台。东博会气象装备和服务展览主要依托东博会平台,展示最新气象技术装备与产品,以期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气象装备、站网设施、业务系统、服务产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论坛举办期间,还将召开中国-印尼气象和气候领域合作联合工作组会议,并将开展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气象局长参加的多国别考察活动。
“力争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达成有可能的双边气象合作(援助)意向。”金秋的约定,注定是一次有力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