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江州区深入推进“美丽江州”乡村建设活动

22.12.2015  16:08
      创新举措,扮美江州,共筑幸福美好家园

      江州区深入推进“美丽江州”乡村建设活动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按照自治区、崇左市的工作部署,江州区始终将乡村建设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做好统筹谋划,加强组织协调,立足江州区的实际和特色,坚持制度创新、举措创新、思路创新,高效、深入推进“美丽江州”乡村建设活动,成效显著,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群众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新格局。

  2015年,江州区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绩单:新增绿化面积32235平方米,新增硬化道路108公里,新增饮水设施5处(套),召开乡村建设专题技术培训会47次,派驻工作队队员151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11项,建成垃圾池964个,投放公用垃圾桶5004个,新建焚烧炉124座,屯级保洁队伍发展壮大到1309人,江州区涌现出一批环境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特色产业相结合的示范村屯,乡村建设活动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江州区生态乡村建设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关键词在于“创新”。

  坚持制度创新,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乡村建设工作制度。针对乡村建设工作出现的环境卫生容易“反弹”、垃圾处理清运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江州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后制定出台了江州区《“三清”“三化”工作制度》《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员工作职责》《创先评优制度》《江州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施方案》等11项相关制度和措施,形成《江州区乡村建设制度汇编》,为乡村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制度基础。

  强化源头治理,开展农村垃圾处理清运体系建设。“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江州区加快推进江州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致力于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已初步拟定在那隆镇、罗白乡和板利乡之间、濑湍镇、左州镇各建一座垃圾中转站,配备生活垃圾处理和转运设备,添置必要的终端处置设施。同时,积极探索“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与专业企业、金融业合作的渠道模式,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形成“政、银、企”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新形态。

  破解投入瓶颈,健全江州区乡村建设综合保障机制。江州区在财政困难、资金筹措难度大的情况下,按照“乡村建设在哪里,项目资金就投在哪里”的精准思路,建立专项资金筹措机制。一年来,以财政补一点,乡镇(街道)扶一点,村民筹一点,部门助一点,能人捐一点“五个一点”的方式健全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把生态乡村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乡镇街道安排了30-5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同时,整合水利、林业、交通、扶贫、文体等20多个部门涉及生态乡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1605万元,整体打包“一事一议”、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危房改造等各项惠农项目。按照“群众缴纳一点、集体支持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的原则,筹集资金补助农村保洁员工资和农村垃圾清运费。从2015年10月起,江州区从十分有限的财政资金中,调整本级财政预算,按月划拨资金补助农村保洁费共计26.2万元和农村垃圾清运费27.9万元,以继续巩固提升清洁乡村建设成果。同时,以“一企扶一村”的形式引导、组织49家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村企共建帮扶活动。

  坚持举措创新,确保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突出重点,明细职责,分片包干,层层推进。江州区坚持将生态乡村与清洁乡村统筹推进,在乡村清洁保洁基础上,突出道路硬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工作。同时,将13个乡镇、街道、农场分成四个片区,由四家班子领导干部挂点分片指导,每个处级领导挂包一个自然屯;每个区直单位挂包1-2个行政村。活动开展以来,江州区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深入到联系点调研指导128人次,驻村蹲点58人次,为群众办实事98件,带动各级各部门形成了集中精力抓落实的良好氛围。江州区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听取进度情况报告,明确工作重点和阶段性任务,督促工作协调推进。江州区乡村办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今年3月,江州区委书记黄云革分别与江州区11个乡镇(街道)、15个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订《“生态乡村”活动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了各单位的建设责任。

  倡导和鼓励基层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开展“美丽江州”乡村建设活动以来,江州区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结合实际创新实践,探索适合当地的保洁和垃圾清运模式,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各乡镇驻村工作队员、村屯“三清洁”管理员、村屯“三化”管理员多举措改善乡村环境,推行了“退休老干部督导队”“乡村建设中心户示范”等示范新模式,罗白乡、板利乡建立了“农村妇女文艺保洁队”等保洁新队伍,驮卢镇相继创建了雷州社区新村屯的垃圾处理“招标承包制”、莲塘村连塘屯实行的“水电费捆绑制”、逐盎村渠独屯的“党员负责包片制”等。

  严肃执纪督查,全面启动问责追责机制。为巩固和扩大“美丽江州”乡村建设活动成果,江州区建立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对乡村建设活动中作风不实、整改不力、问题突出的相关人员和单位,根据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进行严肃问责。今年9月,江州区专门成立了乡村建设督查组,专职负责督查乡村建设工作。今年以来,江州区本级共开展明查暗访督查活动78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12份,制作曝光视频32碟,向各乡镇(街道)、农场主要领导寄送曝光视频26碟及整改通知书26份,对乡村建设工作落实不力的3个区直单位、14名人员进行了问责处理。

  坚持问题导向,力促后进村屯变为示范村屯。今年以来,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大检查督查组深入江州区检查时,发现一些村屯存在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垃圾处理设施不够完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江州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即采取强有力措施做好整改。同时举一反三,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掀起乡村建设活动新高潮。经过全力整治,被自治区曝光过的村屯已经从后进村变为如今的示范村,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效运转,村屯面貌发生很大改观。如,板利乡渠麻村渠麻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帮扶、包村支持、集体支出、群众自筹”等方式,对耕牛进行集中圈养,对污水网管进行改造提升,对小巷道路进行硬化,对池塘进行美化亮化,宣传发动氛围浓厚,人人参与生态乡村建设,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坚持思路创新,将乡村建设引向深入

  深度契合江州区“三角一圈”科学发展思路,将乡村建设与县区发展整体布局融合打造。按照江州区“三角一圈”科学发展布局,江州区围绕“一江四线多节点”确定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一江即左江两岸,四线即崇左至新和、崇左至板利、崇左至驮卢、崇左至濑湍等四条公路沿线,多节点即旅游景点、景区所在地及周边村屯,城乡结合点村屯,乡镇所在地可视村屯,生态功能区所在地,行政村所在村屯等),以“沿线”和“连片”的方式重点实施生态乡村“三化”建设,实现抓点带线促面。同时,将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贯穿规划建设始终,与产业发展、村屯建设、环境整治紧密结合,编制完善江州区各村屯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中心城区特点要求,强化城乡统筹,形成梯度发展良性局面。江州区从实际出发,将服务城市与建设乡村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统筹谋划、统一部署,发挥城市管理、集镇(街道)整治、乡村建设“三位一体”的整体效应和建设合力,拓展乡村建设的广度、深度。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乡村建设思路,建设一批风格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示范带,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把江州区乡村建设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一方面,以江南街道沿山社区木排屯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为着力点,大力打造集生态乡村建设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为一体的高标准示范片区。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新和镇黑水河、驮卢镇桃花岛、罗白乡生态公园以及左州镇金山花炮节等特色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把生态乡村建设与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生态乡村建设水平,助力江州区经济发展。(中共江州区委员会 江州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