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关爱残疾人纪实

19.06.2015  13:24

5月17日,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展走访慰问、康复治疗等关爱残疾人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5月18日上午10时许,河池市思源路的廖妹盲人按摩店开门了。门店的老板,是来自凤山县的乡下女子廖妹,她4岁时双目失明,家庭困难,却坚强不屈,成为残疾人创业的典型。

如今,有着幸福家庭、已在城里买房的廖妹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按摩技术培训,到开店创业,到家里无障碍改造,河池市残联给予她极大帮助。

河池市以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为切入点,延伸至生产无障碍、就业创业无障碍,让全市5万多名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等方面直接受益。

1居家无障碍 提升生活质量

5月17日上午,河池市东风社区四组残疾人莫建明起床后,自己推着轮椅到卫生间方便、洗漱,早餐后一个人出门逛街,晚上自己洗澡后等家人一起吃饭。

而自1992年受伤截瘫后的20年里,这些简单的护理都是由家人帮助完成的。2012年,他成为河池市首批“居家无障碍改造”的受益者:金城江区残联出资,将他家一楼卫生间的门拓宽,便盆改成马桶,旁边装上扶手,伸手可及的地方装有热水器,修平门口道路,让他在轮椅上就能完成简单的生活自理。莫建明说:“以前多是躺在床上,现在经常出去走走,人也干净精神了,生活质量高了不少。”

在宜州市燕山社区,先天有残疾的陈雪满也受益了。他的父亲陈鸿祥说,以前一天到晚都得在家照顾孩子,现在他能简单自理,自己就出去摆了个小摊,增加不少收入。

河池市先后实施了1000多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善部分残疾人家庭配套设施及出行条件。

具体怎么改造?河池从细节入手,最大程度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在廖妹家里,安装有语音门铃,听铃响就知道有客人来;晒衣服看不见晾衣架,就帮安装升降晾衣架。有的残疾人出行难,就帮降低门坎,修平门口坡道;如厕难、洗澡难,就改造卫生间,安装马桶、坐便椅、淋浴椅;听不见,就安装闪光门铃;行走困难,就安装扶手;灶台过高,就降下来,方便做饭……每个细节,都彰显大爱。

2生产无障碍 省工省力效率高

5月15日,宜州市刘三姐镇中枧屯残疾人莫金秀,卖掉了今年的第二批蚕茧——90公斤收入3400多元。

养蚕是重体力活,莫金秀腿部有残疾,腰腿都使不上劲,以前也养蚕,但护理不到位,产量不高。今年春节,她动了放弃养蚕的念头。

宜州市残联找上门了,理事长唐力欢说:“大姐,你继续养,我们帮你改造蚕房,保你省工省力。”无障碍轨道喂蚕机、自动上蔟升降机、水帘空调装进了蚕房。

这也能养蚕?莫金秀有点不信,第一批蚕打了折扣,只养四分之三张。谁知一用就发现了好处:站在轨道上,按下按钮,轨道就缓缓移动,站着就能喂蚕,再也不用抱着筐子、走着“梅花步”了;还是按一下按钮,方格簇自动摆到蚕上方,蚕宝宝就乖乖地自己爬上去,不用一个个地捡了;蚕房环境大改善,产量提升了。第二批,莫金秀养了一又四分之一张。

残疾人从事生产有诸多不便,河池市将“居家无障碍”延伸至“生产无障碍”,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残疾人生产条件,让他们省工省力,提高生产效率。

在宜州市庆远镇戚家甫屯,腿部有残疾的韦才明靠生产无障碍扶贫富了。他以前每张蚕产量只有45公斤左右,2014年初,河池市和宜州市残联整合资金15000多元,帮他改造蚕房后,一张产量提高到100公斤。仅靠去年的养蚕收入,就把新房装修好了。

河池以桑蚕为重点,在宜州市试点,整合党员助残、温暖同行、创业扶持等资金29万元,实施“生产无障碍”39家,取得了初步成效。河池市残联理事长覃孟春说:“条件成熟后,我们将总结经验,向全市推广。”

3就业无障碍 创造美好未来

河池市思源路,是有名的“盲人按摩”一条街,几十家门店一字排开,上百残疾人在这样圆了就业梦、创业梦。这里的门面由残联出资统一装修,上岗工人统一培训,服务和收费都有统一标准。

残疾人致富的根本,还是就业和产业。河池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残疾人就业创业“无障碍”渠道。

把残疾人就业列入市级绩效考评指标内容,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就业。仅2014年,全市就新增残疾人就业360人,增长了143.2%。

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结合实际,扶持残疾人开展盲人按摩、电器维修、特色种养、个人经营等创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就业,树立典型,传递正能量。2014年以来,整合资金41.5万元,扶持了83人自主创业。

11个县(市、区)都建立了“阳光扶贫基地”,落实220多万元项目资金,通过技术、资金扶持辐射带动了1216名残疾人发展生产。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扶持2152名残疾人发展生产。

来源:河池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