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河池市委书记(二):除了巴马我们还有"刘三姐"

03.06.2015  14:49

如今,下枧河与两岸的风光、壮寨,成为游人缅怀歌仙刘三姐的热门旅游线路。 广西新闻网 记者 邓昶摄

刘三姐文化是河池旅游产业的另外一张名片。资料图片

广西新闻网 河池6月1日讯(记者 谢琳琳 邓昶)“唱山歌勒,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除了神秘的长寿之乡巴马,河池还有家喻户晓的刘三姐,以及红色旅游资源。河池如何依靠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呢?5月30日,记者随着第三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广西行采访团走进河池,直接对话河池市市书记黄世勇。

记者:除了巴马长寿之乡之外,河池还有哪些旅游资源,请您作个介绍。

黄世勇: 河池县县有妙景,处处是奇观,更有神秘处,山水韵无穷,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生态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中国铜鼓之乡”、“歌仙刘三姐故乡”,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良好的生态。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47%,高于全国和广西水平;二是独特的民俗。全市有8个世居民族,现在有47个民族居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生活风俗,都有深厚的历史积累;三是悠久的文化。比如闻名海内外的山歌文化、铜鼓文化等,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就在我们河池宜州;四是红色的基因。河池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红七军的故乡;五是长寿的奇迹。现在大家都知道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其实,河池还有东兰、凤山、都安、天峨、宜州、罗城等很多地方,百岁老人的比例都超过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资源富集地。

记者:河池如何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呢?

黄世勇: 目前广西着力打造三个国际旅游目的地:一个是桂林山水国际旅游目的地,二是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第三个是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包括了东兰、巴马、凤山、大化、天峨、都安六县,覆盖人口210多万,正好是河池人口总数420万的一半。就巴马国际旅游区来讲,我们突出“人无我有”的特点,确定了“长寿福地 · 养生天堂”这个旅游主题,这应该是整个旅游区最响亮的名片。而整个河池市,我们作出了“长寿福地 · 神奇河池”这样一个定位。

在提出“长寿福地 · 神奇河池”之后,考虑到这个定位仅把长寿特点打出来,文化特征没有表达,后来我们又拓展为“河池长寿地 · 三姐文化城”,把驰名中外的刘三姐文化涵盖进来。现在这个品牌已经打响。

如何巩固这一品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呢?我们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挖掘文化资源。河池文化非常丰富,如闻名海内外的刘三姐文化、长寿文化、红色文化、铜鼓文化等,我们要把它们的精妙挖掘和提炼出来;第二,突出区域特色。生态优势其他地方也有,但是河池的“三姐文化”具备唯一性、“长寿文化”具备特殊性,我们可以把“三姐文化”、“长寿文化”和“铜鼓文化”、“红色文化”组合起来,就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旅游;第三,培育旅游市场。把“东巴凤大天都”即东兰、巴马、凤山、大化、天峨、都安六县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做好,同时推进“丹金宜罗环”即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五县的现代旅游业,形成联动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就全市而言,旅游人次2011年是853万,2014年达到了1537万人;旅游收入从2011年的5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45亿元;第四,改善旅游环境。主要是着力于把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搞好,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在“吃住行 游购娱”等方面得到便利的服务;第五,建设河池品牌。就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形成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旅游的河池品牌,以河池品牌来提升河池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