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谍法》宣传启动 小心“好友”竟是境外间谍

31.10.2015  13:53

  微信的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提供了结交朋友的平台。但有时搜索出来的未必是朋友,很可能是境外策反分子。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颁布实施一周年,10月30日,南宁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的《反间谍法》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添加好友,小伙子不慎泄密

  小何(化名)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但求职过程不顺利,多次面试遭拒。正在他心灰意冷之际,手机微信收到了一名在“附近的人”的加好友申请。小何加对方为好友后,对方自称是一家网站的军事女编辑。她透露,自己最近正在做一个军事专题,很是头痛。

  小何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他告诉女编辑,他就是部队家属,知道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对方马上兴趣大增,每天都和小何微信联系。“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上次提供的拍摄图片,被网站采用了!”女编辑有一天发来信息,称要好好感谢小何。可是小何邀请对方陪自己吃个饭时,她为难地说自己当天有事,还顺势问:“你父母不能陪你吃饭吗?”毫无防备的小何告诉她,父亲刚出发去执行航行任务。在对方表示崇拜和好奇的追问下,小何还告知了父亲的去向和一些军事信息。女编辑立即感兴趣地说自己最近正在做军舰方面的专题,想让小何帮她收集素材。小何给女编辑提供了一名退伍朋友的联系方式。

  很快,这名朋友打来电话,很严肃地告诉小何他泄密了。当他向这名女编辑提出质疑的时候,女编辑马上“拉黑”了他。半信半疑的小何再打开微信,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了。小何最后在朋友和父亲的陪同下,到国家安全部门说明情况。

  境外间谍,盯上大学生群体

  小何的故事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境外分子利用网络、微信等工具联系不明情况的大学生,通过其搜集我国军事秘密的真实案例。所谓的女军事编辑通过微信加好友找到小何,其实是有备而来。青年大学生和求职者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利益诱惑,更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

  一方面,大学生在高校里接触到的经济、技术、材料等领域的资料或者参与的课题、项目,对境外间谍来说有情报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足,有的还需要寻找一些经济来源以支持学业。境外间谍便利用做兼职、发调查问卷之类的名目,以丰厚的酬金为诱饵,吸引学生为其搜集、窃取情报。学生“上钩”后如果想退出,境外间谍就会采取威胁、讹诈等手段逼迫学生继续为他们效力。另外,境外间谍有可能介入大学生的求职过程,支持、鼓励其报考涉密的单位,企图将学生发展成为安插在我党政军的“潜伏间谍”。

  此外,容易接触国家秘密的国家公职人员、军人、科研单位工作人员、重要企业员工、高校师生等五类人群,是境外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长期以来策反运用的重点对象。当前,境外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策反运用的对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普通的军事爱好者、军事基地周边居民甚至每一名普通公民皆有可能被策反利用,成为替境外间谍搜集情报的“棋子”。

  网络策反,可拨打12339举报

  目前国家安全机关在破案过程中发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对我国网民实施勾联策反:在网上交往过程中,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不同网民的身份,设计编造记者、海军退伍军人、境外某研究机构工作人员等虚假身份,对我国网民进行情感拉拢,伺机搜集情报,甚至直接提出以金钱收买情报。境外分子频频对我国网民实施网络勾联策反活动,采取“漫天撒网,重点捕鱼”的战术,将急于挣钱又缺乏防范意识的网民发展成为其服务的情报人员。

  即日起至11月5日,南宁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将在全市开展一系列《反间谍法》宣传活动。公民或组织发现有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或线索,要立即拨打“12339”举报电话,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记者 梁侦)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