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泥川村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

12.11.2014  22:32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在浙江省临安市全面掀起垃圾分类热潮之时,泥川村亮出了这条横幅。

      2012年,在村支书郑校林的倡导下,泥川村结合当地实际,开始了在当时还属于新生事物的垃圾分类工作。村里给每家每户发了黄、绿两色垃圾桶,要求村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投放。同时,泥川村建设了一座太阳能垃圾处理房,把“不可回收”垃圾倒入其中进行减量化处理,可回收垃圾则卖给废品收购商。如今,泥川村又推出了垃圾分类“升级版”。

      废品站不收的也回收

      与当下给各家各户发放可追溯垃圾源头的编码垃圾袋的做法相反,泥川村垃圾分类“升级版”的“先手棋”恰恰是拒绝发放垃圾袋。郑校林介绍,村里统一购置了垃圾桶,引导村民养成每天倒垃圾的习惯。村里要求,倒完垃圾后,用水将垃圾桶冲干净再用,尽量少用、最好不用垃圾袋。此外,村里还建了十几座垃圾收集站,每座都指定了投放家庭。

      其实,泥川村垃圾分类“升级版”,最过人之处是经济杠杆的巧妙发力。“在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不可回收的垃圾中,还夹杂着不少玻璃瓶、塑料袋和旧衣旧鞋等。这些,废品商贩根本看不上眼儿。为此,我们决定想个办法回收这些废品。”经过协商,村里成立了废品回收服务小分队,每月月初、月中设点回收废品。村里还印制了废品回收说明卡,上面详细标注了回收废品的门类和价目。

      如今,泥川人垃圾分类的习惯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并蔚然成风。“前几天,锦北街道举办的‘好家风’家庭褒奖礼主题活动结束后,用过的塑料茶杯都被村民们带回家当废品卖了。”村妇女主任胡晓亚说。

      村民潘家莲说,以前废品回收商贩来收废品不是很有规律,废品在家里放久了碍事儿,又卖不了几个钱,索性就扔掉了。“现在村里每个月收两次很方便,能卖钱当然就不扔了。

      肖伟是个“80后”。他告诉笔者:“村干部隔三岔五就会上门检查,教我们怎么进行分类。这样坚持下去很好,大家都会支持。

      垃圾分类还能省下运输费

      村口的两座废品回收站,见证了泥川村新一轮垃圾分类的成效。打开废品回收站的房门,呈现在眼前的是整整半屋子的废旧物品,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着。“村里已经找好了废品收购商,再过一段时间,就让他们拉走。”郑校林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早些年曾当过厂长,搞过客运,还开过服装店,“算盘”打得溜儿,亏本买卖不会做。

      “实施垃圾分类前,我们差不多天天都叫车往镇里运垃圾,每趟要300元,1年下来需要1.5万元。分类后,每周才来一两次,每年只要7000元。现在每个月运1趟,1年下来3000多元就够了。

      要使泥川垃圾“零出村

      村头儿的太阳能垃圾减量房是观测泥川村垃圾分类成效的另一个窗口。被高温发酵处理的厨房垃圾,贴着地面铺了薄薄一层。“现在泥川村的垃圾已经减量70%,比前两年减量30%,又是一个飞跃。最主要原因就是玻璃瓶、塑料制品和旧衣旧鞋被回收了,剩下的只有餐厨垃圾了。”郑校林自豪地说。

      但郑校林显然并不满足于“70%”,一个以厨房垃圾喂猪的构想已经在他脑海里形成。“我们想在村头儿建一座小型养猪场,消化厨房垃圾,力争使泥川垃圾‘零出村’。”(管光前 杭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