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以“四大活动”增强党建引领破解精准扶贫难题

31.03.2016  12:55

港南区以“四大活动”增强党建引领破解精准扶贫难题

        本网港南区讯(覃富炜 何邦尧)港南区现有50个贫困村,9952户贫困户,3.6万贫困人口,为了加快脱贫步伐,坚持问题导向,以“四大活动”为抓手,促进党建引领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完成脱贫目标。

 

    开展“增强脱贫信心,激发致富热情”活动,破解“等靠要”思想问题。 针对贫困户群众、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和镇村干部存在对扶贫缺乏深入思考,主动性不够,有“等靠要”思想等问题,积极开展“增强脱贫信心,激发致富热情”活动,因人施策,分类解决,激发扶贫内在动力。一是对于贫困户群众,采取“三联三扶三促”(即机关单位与贫困村联建、企业与贫困村联建、先锋党员与贫困户联结,在资源项目、技术培训、关怀关爱上给予扶持,促进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贫困村实现摘帽脱贫、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结穷亲方式,每人每月5次走进贫困户开展谈心谈话、商量脱贫对策,引导学习种养技术、农机具使用技能等,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目前,全区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累计开展谈心谈话570人次。二是对于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签订扶贫承诺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创建扶贫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图表化“三化挂图作战法”,攻坚精准扶贫。学习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经验,实施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召回调整、上联下行及扶贫工作评议制度,以刚性制度倒逼工作落实。截止目前,全区先后撤换驻村队员19名,167个工作队员(含50名第一书记)初步制定脱贫计划图表。三是对于镇村干部,结合“两学一做”开展党性教育,扭转救济式扶贫认识误区。建立镇村干部扶贫不力约谈问责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开展“五星文明村(屯、户)”创建活动,破解党组织带领脱贫能力不强问题。 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先锋堡垒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一是深化“五星文明村(屯、户)”创建增强党组织带富能力。深化通过深化开展“五星文明村(社区)、屯(小区)、户”创建活动,整合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平安法治、精神文明和清洁乡村等资源,避免单打独斗的情况,重点倾斜2016年计划脱贫的20个贫困村,加强村“两委”活动场所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增强贫困村党组织带领脱贫能力,设立创业基金、设置村干部助理等吸引年轻党员回乡。推行五星村屯户与贫困村屯户结对共建模式,经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关心关怀贫困户,互相交流脱贫致富经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高效开展,带动5100户贫困户脱贫。二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创建先锋堡垒。深入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先锋堡垒”工程,采取“一村一策”,派出第一书记及区乡村三级验收等措施,重点加强落后贫困村班子队伍和村委活动场所建设,增强党组织先锋堡垒作用,引领服务精准扶贫。目前,全区17个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党组织派驻第一书记并落实处级领导挂点。三是以“两带一园”党建长廊示范引领贫困村建设。在324国道、县道沿线“两带”乡镇以及工业园区打造“两带一园”党建示范长廊,让党建示范点与贫困村结对,共享党建促发展经验,促进贫困村发展。如,廉石社区组织辖区党员经常深入贫困村走访慰问,收集贫困户“微心愿”,并通过公开承诺的形式帮助实现“微心愿”57个。

    开展“产业链上建支部”活动,破解扶贫产业找不准,产业扶贫不明显问题。 针对贫困村扶贫产业找不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链与贫困村户结合不密切等问题,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以“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模式,推动产业扶贫。一是开展“一村一合作社”创建工作。今年,要求每个村至少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个以上,在东津发展百香果、桥圩发展穿心莲、八塘发展砂糖橘、瓦塘发展油茶种植、新塘做大火龙果、木格做优白玉蔗,引导贫困村产业发展。目前,全区有农业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0家,家庭农场134家,覆盖160个行政村。二是搭建产业链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桥梁。依托产业基地、专业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致富项目等,把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及党员聚集起来,将党员培养为产业能人,将产业能人培养为党员,建立产业链党支部56个,引导5170户贫困户聚集到产业链,实现快速脱贫致富。如,在亚计山示范区建立党支部,通过结对帮扶,带动周边915户群众养殖龙宝猪10.3万头,帮助106户贫困户脱贫。三是壮大产业链实现扶贫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按照“政府扶持大户、大户带贫困户”思路,政府通过扶持资金、贴息、低息等措施,帮助壮大产业发展,今年安排200万元资金扶持大户,由大户通过技术指导、赠送种苗、销售产品等,建立电商中心,搭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帮扶贫困户实现脱贫。

    开展“人人参与·助力扶贫”活动,破解社会主动帮扶不够、渠道不畅问题。 针对在扶贫工作中社会能人帮扶主动不够、渠道不畅,社会志愿义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开展“人人参与·助力扶贫”活动,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一是推行乡贤会制度。在全区8个乡镇全部建立乡贤会,引导外出能人捐钱捐物100万元,引进项目11个,支援家乡建设。如,湛江镇平江村谢树威等经济能人回乡建设“四季花田”农业生态园,以“土地流转、优先用工、盈利分红”的方式,带动周边3个贫困村93人增收致富。二是建立扶贫志愿者工作机制。引导30多个社会团体、义工组织以及100多个爱心人士,关心帮扶贫困户,关怀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为民办实事150件。三是建立扶贫济困“同心圆”机制。引导广大党外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送项目、送技术、送信息到村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