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土地唱出幸福歌 探寻“金穗模式”的成功之道
在以前“看天吃饭”时,定典屯的民居非常简陋 (金穗公司供图)
如今的定典屯建设得崭新、整齐、漂亮
土地流转后,方英丹经营起了便利店,并种养绿色植物进行销售
游客在金穗生态园游玩。农业观光旅游既拉动了消费,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如今,又出了一个会“唱歌”的,但不是石头,而是南宁市隆安县的土地,并且不是传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广西金穗农业集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穗公司)10多年来,通过推行“统租分包”“产业联盟”,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企业、农村集体和农户的共赢,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金穗模式”。
日前,本报记者到隆安县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探寻“金穗模式”的成功之道,感受到流转的土地如何唱出一首改革之歌,共赢之歌,幸福之歌!
农民的土地是如何“转”起来的?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祖祖辈辈“吃”的是土地,“穿”的是土地,“用”的是土地,要从他们手中拿走土地,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这就是金穗公司在开始推行土地流转时,碰到的第一难题。
故事 “收入减少了,你们来找我!”
金穗公司1996年在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种植60亩香蕉起家,逐步把产业扩大,5年后在定江村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到2005年,金穗公司决定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将周边村屯农户的土地承包起来,连片开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种植业。
“刚开始很多农民有疑虑,土地流转进展举步维艰。”在公司工作了15年的项目部经理邓恒定介绍说,刚开始农民担心土地一旦租出去,自己的家庭收入就完全没有了保障,自己家养的耕牛、拖拉机等农具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如果企业经营不成功,退还土地时,又要重新购买农具,花费太大。
“我就是不租,你们要是敢碰我的地就要赔偿。”2005年公司在雷布屯和农户商议租赁土地时,一户农民说什么也不愿意。该屯有五六户农民跟这家农户一样,都不愿意出租土地,使得金穗公司租用的土地成了“插花地”,不能够连成一片,不好开展种植工作。
“只要你们肯出租土地,愿意成为我公司员工,我保证你们的收入不会减少,如果减少了,你们来找我。”邓恒定在做那几个农户思想工作时把胸脯拍得砰砰响,向他们大胆保证。经过公司高层多次上门劝导,同时对特别抵触的农户提出土地转换的方法,让农户转移到租用土地的边缘地带,方便他们下地工作等方式,及时化解了矛盾,使得土地流转得以顺利进行。
人物 再也不“看天吃饭”的李加毕夫妇
那桐镇龙江村的李加毕和韦武献夫妇,把家里的十几亩土地以一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给金穗公司,然后又从公司承包了60亩土地种植香蕉,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人员定时到地里进行指导,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统一施肥和统一放药。到了香蕉成熟时,公司按照每斤0.17元的价格回收。2015年,夫妇两人承包的土地出产了47万斤的香蕉,收入达到7万多元,扣除农忙请工人的工资和其他花销,纯收入达到5万多元,加上土地租金,2015年的总收入达到7万多元。
“以前总是看天吃饭,现在靠自己的双手能致富。”李加毕告诉记者,过去家里种植玉米、木薯等农作物,由于没有科技支持,收成只能看天吃饭,夫妇两人辛苦劳作一年收入也只是勉强达到2万多元,仅仅能够维持生活,再加上三个孩子读书的各种费用,一年到头都挣不到什么钱,让他很是苦恼。自从2012年加入公司以后,他们夫妇与公司采取订单形式建立利益联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现在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很有盼头,他是越干越有信心了。
数字 目前农民流转的土地达8.7万亩
随着金穗公司大规模种植香蕉的项目开始运转,品质优良的香蕉在市场上受到商家的追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户既有土地租金的固定收入,又有公司发放的工资,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公司从没有拖欠过农民的工资和承包土地的费用,以良好的信誉打消了农户的顾虑,农户的观念开始转变。金穗公司2012年在隆安县那桐镇方村实施土地流转时,就完全没有遇到阻力,当年就租用了8000多亩土地,2013年又租用了5000多亩,尝到甜头的农民甚至主动上门要求公司继续承租土地,公司共在方村承租土地2万多亩。
公司和农户签订了长期的租地合同,通常以10年一期起租,每过5年每亩增加100元的价格租用土地。到目前为止,在隆安县的叮当、乔建、古潭、城厢、南圩、那桐和武鸣的宁武等乡镇承租了8.7万亩土地,其中在那桐镇就租用了约6万亩土地。
邓恒定总结说,农户观念的转变关键是收入的问题。由于农户自身的种植没有系统性,发展没有形成有效的收益,而通过“公司+基地”的模式,得到“土地租金+工资”双份收入,收入比以前大大提高,农户自然而然地放下顾虑转让土地,形成了企业农民双赢的局面。
专家点评
黄福源(隆安县农业局局长)
激活土地流转给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因为农民的自身发展永远比不上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金穗公司通过“地租+承包户”的模式让农民的土地“化零为整”,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获得固定的土地收入,也解放了劳动力,可以开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进行更多的创收,这对于农民脱贫起到巨大作用。
“转”起来的土地带来了什么?
光靠农民单打独斗不行,单靠公司唱独角戏也难以发展。经过近10年的集约化经营后,金穗公司采用逆向思维,把从农民手中流转来的土地再流转回部分农民手中,形成“企业+承租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出技术、种子、化肥,由农民种植管理,公司保价收购。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公司规模也急剧扩大,实现了双赢的效果。截至目前,金穗公司像李加毕夫妇这样的承租户有600多户,每户两人,分散在公司的19个分场,总承包土地面积3.6万亩。
故事 定典屯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
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位于全国最大的香蕉标准化生产基地——广西金穗公司香蕉基地之内。全屯现有80多户339人,耕地面积3450亩。全屯耕地全部流转给广西金穗公司,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流转收益和参与金穗公司的生产管理获取劳动报酬。
在定典屯,记者看到一条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向前延伸,道路左边一幢幢3层高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开,色彩划一的白墙灰瓦让人赏心悦目。
“以前村里脏乱差,现在的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在旅游区经营便利店的方英丹告诉记者,她嫁到定典屯十几年了,以前屯里杂草丛生,到处都是垃圾也没有人管理,居住环境非常差。现在村里的房屋、绿化、生活设施都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干净整洁,自己娘家的亲戚来串门,对她能够住在环境优美的别墅区都非常羡慕。
方英丹说,家里在2009年把十几亩地租给金穗公司,每年都收到租金,而且家里的劳动力也解放出来了,丈夫现在在金穗公司承包土地种植香蕉,每个月的收入有2000多元,她则承包了旅游区的便利店,还特别开辟了绿色植物的培育、销售,非常受游客欢迎。她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不得不请亲戚来店里帮忙,每月收入不菲。她和家人眼下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人物 靠农家乐一年赚十几万元的卢光耀
土地流转,农民既从土地租金里获得了保底收入,又把自己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可以从事其他行业,从中获得另外的收入。例如当地从事农家乐休闲旅游获益的农民就很多,定江村定典屯村的农民卢光耀就是其中之一。
卢光耀是第一批响应金穗公司土地流转的农民。当公司上门和他商议租赁土地时,他第一时间就考虑到,自己种了几十年的地,都是种植甘蔗、木薯等农作物,收入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45亩土地租赁给金穗公司,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现在每年租地的收入就有4万元。他还把自家的3层半别墅拿出有8个房间的第二层,按每个床位80元的价格出租给游客,这一项收入每年可以达到3万~4万元。现在,到定典屯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每年的6月、7月份,客流量更大。卢光耀准备扩大经营规模,再装修一层房子出租给游客,增加收入。
卢光耀说,土地流转以后,他还加盟了旅游区一家叫悦心坊的农家乐餐厅,承包了厨房的工作,收入按照4∶6和老板分成。如今刚刚经营了半年,他就有了2万多元的收入。收入增加了,卢光耀去年购买了一辆价值30多万元的私家车。他感慨地说,以前种植农作物,因为缺乏规划,觉得种什么得钱就一窝蜂地上马,或者收成不好,效益差,或者农产品丰收却只能贱价卖的年景,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把土地流转以后,农户们有了保底收入,同时解放了劳动力可以从事第二产业。现在依靠农家乐休闲旅游这个项目,自己一年的收入就能够达到十几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
“目前,定典屯已经逐渐形成了农民收入增长与金穗公司发展同步的良性联结机制,村民收入一份变三份,不仅获得‘地租+承包工资’和‘基本价+超额分成’收益,还可从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中获益。”金穗旅游公司莫盛进经理说。
专家点评
杜勇(市农委经营科科长)
土地再流转形成的“企业+承租户”的合作模式,形成的是一个产业联盟,它以效益为中心,使成员和企业通过合作交流形成品牌效应,所有的联盟参与者和社会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让“金穗模式”这首歌传唱下去
以土地流转为主调的“金穗模式”这首歌,要如何长盛不衰地唱下去,是金穗人眼下和将来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他们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大胆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模式、营利方式等,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金穗之道”。
故事 “多园化”使香蕉身价涨起来
年加工鲜香蕉25万吨、年产10万吨香蕉浆和3000吨香蕉粉的香蕉深加工产业园,年产6万吨的食用酒精生产园,年产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生产园……在带领农户致富的同时,金穗公司加大力度发展香蕉上中下游产品、延长香蕉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该公司通过聘请流转土地的农民到公司工作,提高他们的收入,使得传统的耕种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达到产业增值收益。
在广西铂洋香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洋公司)生产车间里,该公司行政部经理陈奇安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公司主要是生产包括香蕉浆和香蕉粉的深加工项目,这是国内第一条香蕉深加工生产线,填补了同类行业的空白。在生产过程中,为避免机器处理香蕉过程不干净,聘请了工人进行手动剥香蕉皮,然后将产品通过机器进行深加工,打成浆或粉进行罐装,再将商品推向市场,销售给国内的牛奶公司,制作出香蕉牛奶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陈奇安说,公司在今年1月份进行试产时,优先聘请了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的500名农户到公司上班,手动剥除香蕉皮。公司按件给农户结算工资,每人每天的收入都能达到100多元。在正式投产时,公司将聘请更多农户,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据了解,在公司的香蕉深加工项目投产后,每天可以处理香蕉500多吨,年产量可以达到10万吨~12万吨。各地蕉农种植的香蕉都可以直接销售给公司,由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现在蕉农再也不用担心种植的香蕉没有销路,可算是解决了后顾之忧。如今,蕉农纷纷加大了种植量,走上了稳定增收致富之路。”陈奇安说。
人物 产业链延伸后获益的温景源
“现在每年的收入都能达到5万多元,和以前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铂洋公司冷库管理员温景源告诉记者,他是1979年归国的越南华侨,分配在浪湾华侨农场长岭分场工作,主要从事种植玉米、木薯、甘蔗等农作物。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就像是过山车一样,一年一个价格,收入非常不稳定,让他根本不知道来年应该选择种植哪种作物才好。从2012年开始,在金穗公司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温景源将自家的30亩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出租给公司,每年仅土地租金就收入3万多元。铂洋公司还聘请他到公司担任冷库管理员,现在公司还没有正式投产,每月付给他2000多元的工资,正式投产以后工资还会增加,其收入每年就能够达到5万多元,收入不仅稳定还大大地增加了。
金穗公司通过延长产业链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拓宽了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现在,“金穗模式”正在被其他企业进行研究、学习,并纷纷在南宁市武鸣、百色市田阳县等地应用,通过大范围租赁农民的土地,发展以香蕉、火龙果和柑橘等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种植业,希望能够成功复制“金穗模式”,使得企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专家点评
李标(自治区水果站站长)
金穗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选对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如果不做全产业链式的发展,是不稳定的。比如发展香蕉深加工,既解决了过去看市场卖香蕉的现状,也大大减少了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这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金穗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但要保证四点:一是选对主导产业,二是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系,三是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四是要科技支持。金穗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实惠,而且又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与农户的效益紧密结合,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是适合在全区推广的扶贫模式。 (记者 韦东/文 刘增璇/图)
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