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南宁“会呼吸”

27.08.2015  15:13
      一场大雨过后,四面八方的雨水像得到命令般地向南湖流去;低洼地带不再内涝,积水自觉地通过排水管道流向相思湖;体育中心停车场下不再有积水,它们顺着停车场草坪下渗,一直来到五象湖……10年后南宁市的一个雨季,丰富的降水并未给城市带来困扰,而是通过排水系统收集传输,一部分等着被再次利用的那一天——干旱来临,一部分静静地流入江河、湖泊。

      遇雨即涝、“城市里看海”,逢干则旱、“热岛”效应加剧,一度是困扰南宁人的“心病”。但是,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上面描述的“亲水”城市的场景和设想将会成真,让绿城南宁“会呼吸”,真正变成一座“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现代亲水城市。

      规划先行 

      展示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说起海绵城市,一些市民会有些疑惑——这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要如何推进和建设它?

      所谓海绵城市,是我国提出的与国际接轨的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先进理念,是生态文明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南宁市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早就先行一步,将研究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措施作为2015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并研究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对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同时,还制定了《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提出了全面要求。 

      南宁市一直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经于2011 年通过国务院审批。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南宁市高质量地编制完成了供水、雨水、污水、排水防涝、园林绿地、道路交通等各项专项规划。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国际交流的平台,南宁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成为中国向东盟国家展示我国雨水管理领域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重要窗口。

      奠定基础

      “海绵骨架”会呼吸

      东临竹溪大道、南临金浦路一支路、西临金浦路、北临民族大道的民歌湖热闹非凡,南宁市城区内最大的内湖——南湖沿岸亚热带花卉竞相绽放、树木郁郁葱葱……走在南宁市的大街小巷,大小湖泊、内河比比皆是,一大批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集景观、娱乐、休闲、防洪、调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水系治理的样板工程相继实施并投入使用。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情况。

      如今,这些大面积的绿地和河湖湿地等生态结构网络,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已经成为“海绵骨架”,是已经形成的“大海绵”,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韦静 黎建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