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宣传发短信”的委屈与任性

31.03.2015  14:08

  近日,广东惠州市殡仪馆举行公众开放日体验活动,报名参与的市民代表只有寥寥几人。惠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利金坦言,“可能很多人观念上还是比较抗拒这些,就像今年的海葬活动,我们通过手机网络向市民发了20多万条短信,结果却遭到一些市民打电话来骂民政局,说不该发这样的信息”。(3月30日《南方都市报》)

  倡导绿色殡葬,呼吁文明祭拜。惠州市民政部门继去年之后,再次在该市殡仪馆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介绍、参观、体验、座谈等多个环节,增进公众的理解体谅,强化社会的节俭治丧意识,这无疑值得尝试和称道。不过,针对该市民政局官员谈到的“海葬宣传发短信”招致市民骂声一事,我却颇想置喙一议:这并非委屈的明证,倒更像是任性的教训了。

  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并冲破了“入土为安”的陈俗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述这些关于海葬的具体解释与积极意义,如果透过新闻媒体和宣传海报介绍引导,自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市民的个人手机,毕竟是一种相对私密的通信载体;民政部门通过这一渠道群发“海葬宣传”,你道是“大局为重”,也很显“家喻户晓”的宣传力度,但事实上却露出了不顾他人感受的“权力强推”之嫌。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固然是一种自然规律;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些人在自己的个人手机里,不会反感甚至忌讳于收到诸如“海葬宣传”这样的特殊信息。尽管像民政部门组织海葬活动等的公益信息,不能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垃圾短信”划上等号,但若仅仅凭着“出发点是好的”,就自作主张地通过手机网络予以广泛发送,且一下子还群发了20多万条的“殡葬短信”,这显然衬出了某种“越俎代庖”的自以为是。媒体报道称,此信息发送后,有七八个市民打电话来骂民政局,我看这“骂声”的背后,恐怕还掩藏了更多心有不快而未曾发作的市民。

  “海葬宣传发短信”的采访介绍,之所以会成民政部门眼里的委屈诉点,或许恰恰揭示了某些公权部门惯于任性的宣传思维。这就是,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益社会”、“有利公众”的所有资讯,便可以无须多虑、不容置疑地“”进包括市民个人手机在内等的种种载体。殊不知,生活尚且有情绪,宣传也要讲方式——至少,对于忌讳“谈死”的某些市民百姓而言,你在其他媒体上当然无妨多多宣传绿色殡葬、文明祭拜,但动辄拿他们的个人手机当“公共屏幕”,这就显出了虑事不周、尊重不够的欠妥与任性。由此而论,听听个别市民的电话骂声,还是少点委屈、多些警醒,才称得上是正确的反应和态度了。(司马童)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