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必可温暖乡愁

23.10.2015  12:49

消除贫困必可温暖乡愁

  对许多生活安稳富足的百姓来说,贫困一词已激不起心中多少涟漪。而对那些离家在外苦拼的打工者来说,贫困则是如锥刺骨的离离乡愁,这头连着故乡的困窘,那头连着小康的梦想。

  10月17日,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回望我区30多年扶贫攻坚的艰辛历程,成绩可谓来之不易。然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内,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绝不会只在特定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中游荡。对于广西来说,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亦有经济上的发展平衡,更有每个广西人道义上的坚守。也因此,当新一轮扶贫攻坚遇上“互联网+”,我们如何实现精准对接消除贫困,让记得住的乡愁里,有更多看得见的笑脸,便成为小康路上一道绕不过的课题。

  按照扶贫新标准,广西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这些年,我区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扶贫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全区已于去年底全面完成634万农村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识别和基础数据信息的采集录入,实现与国家扶贫信息管理平台的联网,亦是全国第一个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任务的省区。

  对后发展欠发达的广西来说,这样的努力,为“互联网+”下的精准扶贫,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当认识到,建档联网扶贫大数据,也只是精准扶贫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近段时间,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因“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非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政策”等问题,被国家审计署调查,马山已成立调查核实组,严格问责问效。这件事说明,以“互联网+”实现扶贫大数据的共享,必会有效提高扶贫过程与结果的监督质量、扶贫项目与资金的跟进效率。亦意味着我们还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和工作方式,“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概率的提升才会成为现实。

  扶贫遇上“互联网+”,我们当有扶贫项目与资源资金混搭的融合意识,当有专门扶贫队伍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跨界探求,当有人人参与补齐最短那块板。比如,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到今年底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支持6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这项政策及其项目资金如何与我区生态建设、旅游产业发展融合?全区各市县能否打通行政区划界线,推动扶贫与乡村旅游的跨市县优势连线?等等,都当有互联网式思维和工作方式,才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扶贫效果的精确化。

  在今年的年中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这样表述他的观点:“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是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格局和走向。”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亦是一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点,都在成为这个大数据中的一部分。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与百色、河池老区多所学校结成“滨湖蓝+校联盟”,进行网上支教和帮扶,老区学校网上能共享滨湖小学课程资源;广西高中课改建设实现本土和区外名师名校优质课程资源网上共享,不管城市乡村高中都可上网“捞”鱼……

  教育扶贫可行,产业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等等,当无例外。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10月l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深情呼吁,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以“一张网”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集聚每个点上的力量,当可让囿于贫困之中的父老乡亲,加快步伐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