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淮山种植加工等百(千)亿元产业并作精准扶贫时机基本成熟

18.02.2016  19:29

  近日,“培育淮山百(千)亿元产业及其作精准扶贫”研讨会在崇左市举行。会上,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公益性行业淮山专项首席专家、广西农科院韦本辉研究员,围绕淮山产业培育和精准扶贫的背景、意义及可能性,作了题为“淮山培育大健康产业支撑及精准扶贫的探讨”的报告。 

  韦本辉介绍,淮山全身是宝,薯条营养丰富,粮菜药兼用,藤苗可作饲料利用。2014年来,尤其是2009年由广西农科院牵头,联动6个省的科研机构,实施农业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展开研究,有力促进全国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2008年前的300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700多万亩;仅广西淮山研究取得的成果,已于2008和2014年分别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一等奖。对于全国淮山的产业发展,在技术上有良好的基础:首先,选育大量适应性广的品种解决了良种缺乏,成功研究并有效实施“南薯北移”、“北种西扩”策略,解决全国种源不足的问题;第二,研发出系列轻简种植新技术,颠覆了传统费工费时的种植和采收均需深挖沟栽培模式,驱动全国淮山药单产和效益大幅提高;第三,取得系列基础性、技术性和理论性研究成果,为我国淮山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较坚实的平台。广西方面,现有淮山品种、技术,作为产业种植和精准扶贫已有良好基础,鲜薯收获和原料加工供应期可长达5-6个月。广西农科院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加工产业合作研究关系,湖南农业大学对广西淮山进行加工研究评价。 

  韦本辉指出,利用培育的淮山新品种和发明的“淮山免耕袋料生态种植新方法”等系列轻简种植新方法,在低产旱地、山坡地,甚至石山地区、林下乃至宜耕草原(经过试验)地区种植,亩产淮山3000-5000斤,每亩投入1500-2000元,按目前地头价每斤1.2-2.0元,产值可达4000-7000元;淮山鲜薯淀粉含量,现有品种可达20%-26%、按照20%出粉率计,5吨鲜薯获得1吨全粉;按每吨全粉及其下游产品4万元计,平均每亩产薯1.8吨加工最终产值可达1.44万元,发展到100万亩综合产值就可达到100亿元;同样,全国发展到1000万亩就可形成千亿元规模产业。 

  关于精准扶贫,韦本辉认为,一个家庭4口人,每个家庭能利用“淮山免耕袋料生态种植新方法”种植淮山10000株,每株产薯5斤可产淮山鲜薯50000斤,留5000斤自用,剩下45000斤按照原料价每斤1.2元出售给加工企业,可收入5.4万元;与此同时,利用扶贫基金扶持建设淮山干粉等加工企业,企业在扶贫对象中每个家庭吸纳安排1个劳动力,每月工资2000元,如此计算下来,一个家庭从淮山种植、加工企业中每年可获得收入在7万元以上。 

  关于淮山开发利用,韦本辉提出,利用非主粮耕地在全国扩大到几千万亩,与木薯、马铃薯等薯类淀粉、麦粉等配合制品食用,可成为主粮化作物之一,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度和国民健康水平,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