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玉林的外地老人渴望有自己的“朋友圈”

29.10.2015  16:42

社会发展加速,眼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离乡工作、定居。孙子孙女出生了,要帮忙带孩子;自己退休了,想一家团圆,照顾子女。很多老年人为此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到陌生城市落脚。

子女在异地打拼,父母跟着“漂”,这样一群老年人泛称“老年漂”。对他们而言,与子女团聚、含饴弄孙,固然幸福。然而,面对早出晚归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环境,他们过得好吗?

“老年漂”大多为了带孙辈

在玉柴工业园,作为新兴小区,和兴花园定居着不少来玉工作的外地人。目前该小区有400多户居民,绝大部分是年轻小夫妻,因为是双职工,他们的孩子基本上是父母帮带。早晨和傍晚,小区里随处可见带小孩玩耍的老人。

“我们这一带,大多家庭宽裕,全职妈妈挺多的。尽管如此,每天放学,有一半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接送。”位于金色蓝湾小区内一幼儿园老师观察发现,班上孩子的成长大概分为三类:妈妈亲自带、请保姆带、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前两者占一半,后者独占“半壁江山”。记者在该小区观察发现,带小孩到小区花园玩耍的,以老人居多。 为何“老年漂”这么普遍?记者调查发现,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老人心甘情愿为子女作牺牲。多数老人为子女的前程着想,要替子女分担:买菜煮饭、料理家务、帮带孩子。

老两口“服务”孩子的方式大致分两种:第一种是家有几个子女的,老人分居两地一人帮一个子女带孩子;第二种是独生子女,老两口退休后双双投奔子女,“小孩在哪,家便在哪”。其中有不少人是“被分居”,因为其中一个尚未退休,孙辈已出生,需要有人帮忙照顾。

“等孙子孙女上幼儿园了,我就可以回老家了。”这是很多“漂”在异乡老人的心声。然而等到孙辈上幼儿园,他们还要会为子女考虑,“小孩没人接送,再等几年吧。”

漂在玉林的外地老人

带孙子、做家务,想逛街都不认识路

59岁的莫姨,说话爽朗,喜欢热闹。儿子儿媳因工作定居钦州,3年前,儿媳生下孩子,老伴还没退休,莫姨便独自去了钦州。

“他们早出晚归,没个照应也不行。”莫姨理解儿子儿媳,买菜做饭、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她一手包办。照顾孙子的吃喝拉撒,占了莫姨大部分时间。每天中午,家里只有一老一小,她先把孙子喂饱、哄睡,才能给自己煮个简单的中餐。

在钦州生活3年,莫姨直言:“还是没适应,人生地不熟的,住了几年,我连上街都不识路,况且也没时间,一天围着孙子转。”不久前的重阳节,莫姨也想回去与亲友聚聚,坐下来聊聊家常,可儿子儿媳不放假,她只能通过电话想象家里的热闹场景。孙子喜欢和奶奶玩,奶奶奶奶地叫她,就算打电话也无法多说几句。

“想回家,在这里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如今,已退休的莫姨还像当年,没事就翻日历,数数还有多少天可以放假,儿子儿媳一放假,她便也“放假”回玉林。

被迫分居,“顾得小的顾不得老的”

10月中旬的早晨,空气清透凉爽,阳光正好。“这天气适合到公园跳舞健身。”庞阿姨退休后喜欢和朋友跳广场舞,锻炼之后,大伙坐下来聊聊家长里短,热热闹闹的场面,庞阿姨想想就觉得乐呵。

“唉,不想啦,奶奶跳给你看吧。”把小孙女抱到窗台坐好,打开播放器,庞阿姨边唱边跳,8个月大的小孙女跟着奶奶“咿咿呀呀”地叫着,兴奋地拍着小手。

每天早晨7时许,喂孙女喝奶,自己吃完早餐后,再把孙女的粥煲上。这时,儿子儿媳已去上班,家里就剩下庞阿姨和小孙女。“9时过后,孙女要睡回笼觉了。我不用去买菜,又没到点煮饭,只能看电视打发时间。”

“无聊倒是其次,最难的是两头牵挂。”庞阿姨老家在博白,老伴尚未退休,和89岁的妈妈生活。“他们住在一起相互有个伴,可一个老头子照顾一个老妈子,实在放心不下。”

9月底,庞阿姨的家婆摔了一跤,左手骨折。“收拾家务、买菜做饭,老头子可以应付,但照顾病人,就力不从心了。”没办法,庞阿姨只好抱着孙女回博白,“喂饱小的,再照顾老的。”

孙辈上幼儿园,重新结交朋友

蓝姨和老伴是桂平人,儿子在玉林工作、成家,孙子出生后,老两口也来到玉林定居。现在,孙子4岁了。每天早晨,蓝姨早早起来为一家人准备早餐,老伴负责监督孙子穿衣、洗漱。

7时许,吃完早餐,送孙子上幼儿园之后,老两口来到江南公园,和一群老伙伴打起太极拳。练完拳,蓝姨去菜市场买菜,老伴在公园和人聊天、下棋。

蓝姨家住江南公园附近,孙子几个月大时,她和老伴常抱孙子到公园玩,两个人轮流锻炼、抱娃,长年累月,老两口在玉林结交了不少朋友。

“早上练拳,晚上散步,在朋友圈里一吆喝,响应者很多。”蓝姨笑容满面地给记者展示她QQ群里的朋友圈,这伙人爱爬山,那伙人爱晚练。不仅如此,蓝姨的老伴退休前是医生,如今出去锻炼,大伙喜欢围着老爷子聊聊养生,热心的大爷还给老伙伴们义诊。

老人多孤独 子女应多引导、关心

儿子儿媳工作稳定,吴奶奶衣食无忧,儿孙绕膝,可她脸上的笑容却不多,早年失去老伴、从容县老家到玉林的她每天早上6时多起床,晚上10时睡觉。一天到晚,她的生活就是看电视、做饭、带小孩。

“以前在村里可以串串门,在树下和大伙拉拉家常。可在这里我不认识路,城里的人不太喜欢相互串门,我也不认识邻居,所以每天基本上都不出门。”吴奶奶说,她现在就盼着过年过节,到那时儿子会带着一家人回村子走动走动,她又可以见到亲朋好友,跟他们说说话。

在玉林生活2年,吴奶奶一个邻居都不认识,也找不到一个拉家常的人,“等孙子、孙女去幼儿园了,我就回老家生活。”

老年人乡土情结很重,不容易融入新的环境,尤其是性格内向的老人,更难结交新朋友。家住城站路的龚女士说:“我妈以前的生活圈子固定在农村,搬到玉林后,身边没有熟悉的人,有段时间靠看电视打发时间。”

龚女士看在眼里,于是陪妈妈到小区楼下多走动,带她认识新邻居,“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让老人相互交流,彼此做伴。妈妈现在经常跟邻居相约逛街,到公园散步,今年玉博会期间还去凑了热闹,几位老人逛得不亦乐乎。”看到妈妈这些转变,龚女士很欣慰。

与此同时,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老人积极认识新朋友,排解内心的孤独。上午、傍晚,在小区小店前,花园里,总有老人抱着或推着小孩。他们当中有些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聊天,分享带小孩的心得。有些老人开垦了小区边上的荒地种菜,等蔬菜成熟,与邻居一同分享。这些老人与蓝姨老两口一样,在努力地融入新的生活。

心理专家丘静表示,上了岁数的老人,因为寂寞孤单,需要和人聊天来排解。他们的生活范围更多局限于家庭,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也以家庭为主。有时,老人只是需要一个伴,听他们说说话。因此,为人子女应该花点时间陪陪老人,鼓励老人交朋友,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圈。

(原标题:为了儿女,老年无奈异地“漂” “老年漂”的心理:或为子女分担,或想一家团圆,无奈离开大半辈子的生活圈,重新适应子女的生活地)

【 编辑:刘晓彤  作者:庞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