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扶贫产业培育 河池产业扶贫覆盖95%贫困户

18.12.2015  00:08

狠抓扶贫产业培育

河池产业扶贫覆盖95%贫困户

  广西河池市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广西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河池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开辟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培育以及异地发展工程等扶贫攻坚主渠道。“穷人”减少了,“穷根”收缩了,“穷窝”挪动了,“穷乡”变化了——扶贫工作取得系列成效,特别是产业覆盖贫困户达到了95%,贫困人口脱贫的希望加大了。

  记者了解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河池市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贫困村50户以上自然屯人口聚集片区的水、电、路、房和医、教、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贫困人口聚集片区的生产生活条件。4年来,河池全市投入各类资金超过80亿元,新建或硬化村级公路556条3851.4公里,新建或硬化屯级道路2874条4393公里;实施农村饮水项目5078个,解决124.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消除茅草树皮房0.53万户,实施危房改造12.94万户。

  据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介绍,河池市狠抓扶贫产业培育。在大力巩固桑蚕、蔬菜、养殖、糖蔗等几个传统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特色养殖业,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慎重选择发展核桃、珍珠李、红心柚、猕猴桃、毛葡萄、百香果等特色水果业。河池市核桃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3万亩扩展到现在的216万亩,其他几个特色水果从原来的5万亩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5万亩以上,牛、山羊饲养量和出栏量以及大水面养殖开发面积连续保持全区第一。目前,河池全市逐步形成了大中小、长中短相结合的扶贫产业体系,实现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的目标。

  此外,河池市狠抓易地发展工程。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近3年全市扶贫移民达到4.28万人,占近10年以来全市移民总人数的40%以上。这些移民基本上能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目标。

  “河池贫困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物质、精神方面的原因,有贫困户本身的原因,也有环境条件的原因等等,只有探索新的扶贫方式,才能解决治贫的系统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何辛幸说,为此,河池市在实践中狠抓方式创新,增强扶贫攻坚的系统性。

  一是大胆突破零敲碎打的旧办法,变“点状开发、点状发展”为“连片开发、连片发展”,集中力量支持连片贫困的村域、乡域、县域整体推进开发扶贫工作。河池率先在广西探索实施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建设、“整乡推进”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和连片推进旅游开发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得到推广实施,2014年在全市11个县(市、区)各选取1个乡镇作为“整乡推进”示范点进行建设,整体连片开发效果显著。

  二是探索出“人下山、树上山、气到户、羊入圈、药盖石、水蓄柜、草绿地、土保持、民致富”27字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成功模式,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探索异地产业集中开发。针对河池山多地少的现实,对不具备产业发展的地方或产业空壳乡(镇)、村,通过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以政策资金入股方式,参与企业在县域内实施的异地产业集中开发。由贫困户与企业签订政策资金入股分红协议,参与年度入股政策资金20%以上的分红和该户股份所占公司纯利润的3%以上计提红利。努力实现村村有增收支柱产业、户户都参与产业发展项目。通过连片推进扶贫开发,从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来系统地解决贫困问题。

  通过系列措施,河池全市扶贫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穷人”减少了——全市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42.42万人减少到去年的83.7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4118元提高到去年5723元。“穷根”收缩了——农民求富求进的观念增强了,增收致富的技能提高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改善了,特别是产业覆盖贫困户达到了95%,贫困人口脱贫的希望加大了。 “穷窝”挪动了——3年多来,通过深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把4.28万贫困人口从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大石山区搬迁到城镇或者条件较好的地方,获得更多可靠的发展机会。“穷乡”变化了——3年多来,河池全市共投入超过70亿多元资金,用于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悉,河池市11个县市区中,有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国务院确立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4年底农村贫困人口83.7687万人,贫困发生率23.86%,全区每6个贫困人口中有1个在河池,当地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河池市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