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从村民到居民 一字之差背后的民生文章

17.10.2015  11:37

  新华网南宁10月17日电(记者吴小康、徐海涛)“以前是农村,现在转成了社区,看似简单的调整,没想到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聊起现在的生活,广西玉林市茂林镇鹿塘社区居民陈健林直言“感受不错”。

  这些变化源于玉林市实施的“撤村改居”项目。2012年以来,全市实施撤村改居13个,新建社区27个。随着乡村转变为社区,村民身份则变为居民,一字之改背后是党和政府倾力打造的民生大文章。

  “从村民到居民,一字之差背后却有着大学问。”茂林镇湘汉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品告诉记者,湘汉村过渡为社区后,不仅村民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生活环境和基层的管理模式也较以前有了很大转变。“我们社区共有2000多位居民,未转为社区时,因农村条件有限,村民不但业余生活单调,缺少文娱活动,而且办事也不方便,需要在村子与乡镇以及市区之间多次往返。”对于昔日生活,陈品记忆犹新。

  “现在生活在社区,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茂林镇鹿塘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有其介绍,如今社区修建了新的办公楼,不仅为群众配备了标准的办事大厅,还设置了专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学生服务教育中心、电子阅览室、读书室、调解室等,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当地不断加大对村改社区的投入力度,群众正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中获得更加完善的民生保障。“通过身份的转变,像我这样生活困难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茂林镇泉塘社区的低保户曾世全说,转为居民后,其补助水平得到提高,每个月领取的低保费用较以前有所增加。

  在泉塘社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相对较多。泉塘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社区还建立“四点半”课堂,缓解家长孩子接送难问题,并与家政服务企业合作成立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在获得“城乡兼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的同时,由农民转变而来的新居民在就业机会以及生活待遇上也有了保障。“村改社区后,收入问题往往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吃上了‘定心丸’。”大囊社区居民告诉记者,村转社区后,一些土地能够租给企业,社区居民不仅能够获得租金收入,还可在企业上班挣工资。

  “由村到社区,由村民到居民,带来的不仅是牌子和身份的变化,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玉林市玉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赟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未来民生文章将更加溢彩。”(完)

[责任编辑: 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