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平行分论坛昨日举行

16.12.2018  16:01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期间同期举办的14个平行分论坛,从垃圾分类、厅局长聚焦“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注“国家公园体制”等方面,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权威解读和高端研讨。本报对部分分论坛进行了追踪报道,撷取真知灼见,分享前沿理念,以飨读者。

   让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赢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乡村振兴·区县长分论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精准脱贫攻坚”为主题,全国农业、林业、环保、生态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管理部门代表,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与经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助力脱贫、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挑战和应对的政策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生态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撑

  2017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公示了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名单,上林县是广西唯一入围的县份。在论坛上,上林县县长蓝宗耿介绍了该县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实现互促共赢的经验。

  据介绍,近3年来,上林县共投入资金11.7亿元,建设污水与垃圾治理项目及城镇化建设。完成了县城美化绿化以及城乡风貌改造、县城雨污分离工程和26条街道“白改黑”灯光工程。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71套,惠及19.62万人。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打通城镇和乡村隔阂,实现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原司长高俊才分享了广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成功案例,他认为,一手抓生态防护治理,一手抓多功能的生态大循环农业的“两手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扬长避短科学推进乡村振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金三林就科学推动乡村振兴作了分享。他认为,乡村振兴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规律。当城镇化进程超过60%后,乡村的稀缺性凸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功能。  本报记者阮晓莹 

   绿色交通助力污染防治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保卫蓝天·绿色交通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等话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绿色交通分会也在当天的论坛上成立。

   公共交通优先倡导绿色出行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姝为指出,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保有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要优化出行结构,把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作为手段,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比重。

  如今,南宁市公众绿色出行率逐年提升。2018年,南宁市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通过公交线网优化、车辆能源更新、公交场站建设的推进,以及智能公交工程的建设,不断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不断改善城市交通出行条件。已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线网十字骨架为骨干,与快速公交、常规公交、慢行交通无缝衔接的便捷、安全、智能、绿色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车船路港污染减排专项治理

  张姝为介绍说,近年来我国柴油货车污染形势日益严重,对区域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影响也日益严重,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已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支撑行动。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文龙介绍说,交通运输部近年来积极开展柴油货车的污染治理,联合制定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计划、老旧柴油货车的淘汰实施方案,推动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与强制维修制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韦勇球表示,近年来,广西严格实施运输车船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快淘汰高排放高污染老旧运输车船。

  示范工程带动绿色交通发展

  在打造绿色交通示范项目方面,广西近年来也取得不俗的成绩,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近年来抓好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绿色发展政策机遇,指导行业企业组织申报一批绿色交通示范项目,积极争取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桂林绿色交通城市2018年9月率先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验收。柳南绿色公路结合改扩建高速公路特点,共实施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应用、废旧材料设施与材料再利用、耕作层土壤剥离及再利用等7大类27个重点支撑项目,具有非常显著的科研、经济和环保效益。(记者王志鹏)

  聚焦合作共赢  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分论坛与会嘉宾以“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为主题,围绕推动合作共赢,实现“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政策与机制创新和社会组织当好桥梁纽带,促进“民心相通”的路径选择两个议题集思广益,为如何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献计献策。

  聚首绿城

  生态领域创新令人印象深刻

  绿城南宁宜居的生态环境给不少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表示,该中心和南宁有着深厚的渊源,每年都共同举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8年,已和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许新桥表示,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效应,南宁市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环境越发优美宜居。他认为,这些年南宁市在生态发展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加之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今后将把南宁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模式推广到东盟国家,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径、方式、方法。

  聚焦本土

  环保产业“走出去”将大有可为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海农作为本土环保企业代表,现场发表了题为《依托生态环保企业,践行绿色“一带一路”》的主题发言。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南宁市科技创新的标杆企业。该企业开发的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实现了我国该类技术产品出口零突破;参与研究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不少产品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推广。

   共话未来

  探讨绿色“一带一路”发展路径

  周国梅认为,要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化,首先要实现制度体系的绿色化,即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路径和长效机制,制定区域绿色发展的引导性政策。同时建议实现项目的绿色化;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绿色管理,也就是构建一个绿色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要求保障措施的绿色化;构建一系列的合作平台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更多的绿色公共产品。

  宋海农也建议,可进一步吸引企业参与环境合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各国企业在环境技术、治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利用广西与东盟国家气候、产业和生态环境类似等优势,建议支持广西环保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环保技术适用性等示范项目,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环保产业与技术合作。  本报记者韦静 

   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净土增效·生态农业分论坛以“土壤生态修复与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全国农业、土壤、环保、生态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管理部门代表,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与化肥农业减量、农业技术与应用、传统农业智慧与绿色农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论坛上,南宁市农业委员会主任杨敏介绍了南宁市在净土增效和生态农业方面的做法。南宁市致力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构建一个让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生态有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市坚持标准化生产,坚持以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促产业提升。坚持循环发展,鼓励发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坚持变废为宝,突出抓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我市在净土增效和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目前,我市累计创建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455个,累计创建各级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区974个,通过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南宁市香蕉、茉莉花、火龙果、晚熟柑橘、双孢蘑菇和甜玉米等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成为全国“南菜北运”的主要产地和全国冬季“菜篮子”重要生产基地。已有468家畜禽规模养殖场通过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占全市养殖场规模的74%。通过秸秆生物饲料加工循环利用,有效促进了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通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生的有机肥,能够减少化肥投入量15%至20%,减少农资投入成本5%至10%,果实糖度普遍提高0.5至1个单位,商品果率提高5%左右。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吴斌认为,保持水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持水土的有效举措之一。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白由路认为,土壤是支撑生态文明的基础,在净土增效中要注重分类治理,重点对能够随着食物链传递的污染元素进行重点治理,确保治理有效,对生态负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占军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享了生态治理的经验。(记者阮晓莹)

  分享前沿理念  共谋发展良策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污染防治·水生态文明分论坛与会嘉宾通过聚焦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等问题,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分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理念、科研成果和典型经验,共谋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良策。

   科学修复广西红树林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季松从生态湿地的修复管理等方面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解读和阐释,提出“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的湿地修复原则,介绍了一些地区科学修复生态湿地的成功实践。

  吴季松认为,海滩湿地红树林既是“防浪石”,又是“防潮堤”,还是“污水处理厂”。建议广西的红树林一定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科学修复。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认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刘昌明院士是我国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生态环境治理是多目标、多元复杂的,必须注意注重系统统筹各部门、各方面问题,提升城市运营服务的品质。”铁汉生态首席政策专家满莉博士说。满莉博士以《多目标绩效考核下生态治理的创新思考》为题,提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考核是未来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运作的核心。

   南宁水环境治理经验获肯定

  在当天的分论坛上,南宁市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经验得到了与会嘉宾的赞赏。

  近年来,南宁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绿色发展战略,以“治水、建城、为民”为城市工作主线,在水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江、渠、河、湖”一体的水系构架,建成了“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中国水城”。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17美丽山水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等荣誉称号,跻身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绿色发展和健康宜居城市全国前十名。今年4月,南宁市又荣获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称号。

  “南宁的发展令人瞩目。”刘昌明院士用“今非昔比”“令人瞩目”来形容南宁的飞速发展。

  南宁结合邕江两岸用地调整和功能开发,对邕江两岸约148公里的建城区段进行了综合整治、绿化美化和开发利用,找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最佳结合点,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刘昌明对此表示赞许。

  满莉博士则盛赞南宁的海绵城市建设,她认为,南湖公园、青秀山兰园海绵化改造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森林公园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必将为其他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本报记者尹海明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厅局长分论坛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题,各省市环保厅(局)的领导与嘉宾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改善环境质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以及在打击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专项行动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等方面作主旨演讲,并召开经验交流会。

   创新制度体系  捍卫绿水青山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小平说,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要求,江西省构建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六大制度体系,完成了全流域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24项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

   聚力攻坚治污  提升群众获得感

  在主旨演讲环节,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韦好鹏说,2018年1至11月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4%,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和“回头看”指出问题整改为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各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把握,作为头号的民生工程来推进,大力实施治尘三年规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以‘一个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原则,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全力保障老百姓‘水缸’的安全。”韦好鹏说。

   推进“铁腕治霾”  打好蓝天保卫战

  “四川盆地的地形和气象条件造成了成都大气环境的‘先天缺陷’,而大气污染还呈现出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尘和工业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导致大气污染物积聚不散的‘后天不足’。必须以‘人努力’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以科技化手段强力治霾。”成都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问题所在。

  张军说,成都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成立成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市长面对面、环境日、低碳日等宣传活动,赢得群众口碑和支持,形成主动曝光生态环境问题,并督促解决的氛围。本报记者杨盛

   国家公园体系助推生态旅游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分论坛上,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和国家公园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意义”“国家公园体制对生态旅游的促进作用”“如何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国家公园体系助推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自然保护体制的重大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副司长彭福伟说,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保护地,但自然保护地主要按照资源要素设立,缺乏顶层设计,保护管理效能低下,盲目建设和过度利用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我国生态安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就是要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改革路径,同时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目标是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彭福伟认为,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的新理念,还是国家生态安全空间。国家公园的旅游必须坚持全民公益性、确保可持续,在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张玉钧表示,国家公园具备生态旅游的吸引力来源和物质基础。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将聚焦到对户外游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上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钟永德说,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最好的利用方式,可持续管理是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的关键,让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真正服务每一位国民。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院讲师王珍认为,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下的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回归。

  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江南大学旅游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张光生认为,国家公园应着力突出公益属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游憩的机会。(记者莫岚远)

  专家学者“把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市场驱动·垃圾分类分论坛在南宁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垃圾分类市场化改革建议等议题进行演讲探讨交流。

  论坛上,南宁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梁勇介绍了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做法。近年来,南宁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保持约12%的增长,全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3780吨左右,但现在的各类垃圾处理厂设计日处理量总共仅3200吨,垃圾处理设施已超负荷运行。对此,南宁市围绕“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原则,加快完善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确保生活垃圾“消大于产”。

  南宁市优化回收市场布局,提高回收效率,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新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00个,建设5个分拣中心和5个集散市场,规划建设3个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培育可回收物回收市场,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环卫系统垃圾清运网络高度融合,形成再生资源产业链。

  同时,南宁市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探索易腐垃圾处理厂的垃圾量,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区、农贸市场、公园等设置专门设施对易腐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范围,改造升级餐厨厂,使得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垃圾残渣制成饲料添加剂、肥料、沼气和生物柴油等外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作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垃圾分类体系构建”的主题演讲。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海云作了“什么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主题演讲。惠州皓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利行作了“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项目”的主题演讲。(记者尹海明)

编辑:赵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