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的功夫做实精准文章

20.05.2017  17:04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南宁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力做好党的建设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四个城市”,勇当广西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的排头兵而不懈奋斗。

  回首来路,不忘初心;展望未来,继续前进。即日起,本报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全面报道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呈现的新变化新气象,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敬请垂注。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这既是对贫困群众寄予的深情与挂念,也是市委、市政府立下的铮铮诺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市干部群众以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用“绣花”的功夫做实精准文章,贫困群众的愿景渐渐变成幸福实景——

  2012年底,南宁有农村贫困人口77.29万人,贫困发生率20.34%。此后,南宁的贫困人口每年以接近12万人的速度下降。2015年底,南宁农村贫困人口降到了40.6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04%。2016年,南宁减贫11.4702万人,减贫速度28%,实现104个贫困村、1个贫困城区脱贫摘帽,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压实责任

  脱贫使命扛在肩上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南宁市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城区。这在全国首府城市中,也是罕见的。作为首府城市的南宁而言,因其特殊性,更显示其艰巨性。

  迎难而上,责无旁贷。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乘势前进,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2015年以来,“脱贫攻坚”号角更加嘹亮,南宁市委、市政府抓扶贫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一份份文件相继出台——

  “1+10”系列文件出台,涵盖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移民搬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农村危房改造、财政投入、企业帮扶、绩效考评、教育支持等方面,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一支支力量逐渐汇聚——

  成立了由市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督查考评等8个专责小组,制定实施全体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会议等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厅级(含)以上领导干部到12个县区、100个重点乡镇包抓扶贫工作;全市421个贫困村实现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各县区派出扶贫工作队员1759人,形成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高位推进,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市长周红波多次带头深入贫困地区,检查指导工作。采取乡镇向县区承诺、县区向市承诺,逐级签订《脱贫摘帽承诺书》等方式,明确各级脱贫攻坚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真正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层层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把握“精准

  坚定走精准扶贫之路

  在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4800亩的沃柑基地里,沃柑树长势喜人。村民黄少芬正在地里忙碌,她告诉记者:“一天80元工钱,从去年3月到现在,我在这里务工赚了一万多元。”这片沃柑基地是红星村去年重点引进培育的扶贫产业项目。和很多村民一样,黄少芬将6亩山林流转给农业公司统一种植沃柑,除了有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基地还吸纳包括她在内的70多名贫困户管理果园,就近就业。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南宁,很多像黄少芬一样的贫困户,找到了适合自身的脱贫之路,摘掉了“穷帽子”。南宁市始终把握“精准”二字,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确保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保证。2015年10月21日开始,南宁市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上千名精准识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摸清家底把准脉。421个贫困村、10.9万贫困户、40.65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在贫困户档卡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扶持办法等,一目了然。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南宁市推出“七个一批”“七大工程”等脱贫攻坚措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产业扶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对有劳动能力但受制于当地发展条件的,通过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实现脱贫一批;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还有因学致贫、因病致贫、需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的、丧失劳动能力的都能得到精准帮扶。

  在上林县巷贤镇古民庄,村民陈学才即将搬迁新居。古民庄山多地少,以前村民只靠种点八角、水稻之类的作物卖点钱,收入很少。没通公路以前,就连出去赶集都很困难。随着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展,村里以后就要变成风景区了,他们也将搬到政府新建的高楼去住,而且还能得到分红收入。

  “靠政府帮扶,迁居乐土家境顺;得春风沐浴,告别穷窝富路宽”。陈学才告诉记者,他打算把这副对联贴在新家上。这,其实也是众多贫困户的心声。

  重点突破

  千方百计攻坚克难

  以非常之举,成非常之事。2016年脱贫成绩尤为突出,实现邕宁区和104个贫困村摘帽,11.4702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成功的脱贫之路上,产业扶贫一直是扶贫的主攻方向。

  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掀起了一股养鸡热潮。近些年,这个有着3000余人、贫困户近三分之一的村子,依靠社会帮扶和挂牌认定创业“带头人”,摸索出“带头人+龙头企业+农户”的养鸡产业发展道路。

  村民苏宁华通过发展养鸡产业成为东信村的致富“榜样”和“带头人”。当地政府为更好地利用“带头”示范效用,决定“把师傅请进门”,正式认定苏宁华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并签署购买其服务的协议。苏宁华产业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带动养殖”“传授经验”和“互帮互助”。每带动一户养殖可获500元酬劳、每年指导新养殖户不少于10次、平时组织10人一组进行防疫互助合作……“通过购买‘带头人’的服务,使东信村产业帮扶常态化,也大大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城厢镇副镇长周鸿刚说。

  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南宁市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在传统农业扶贫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拓宽了扶贫渠道,为扶贫注入了新内容,增添了新动力。

  脱贫攻坚激战正酣。5月5日,南宁市召开2017年脱贫攻坚推进大会,明确了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根据自治区安排部署,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计划任务数6.34万人、奋斗目标数8.49万人,贫困村脱贫摘帽计划任务数86个、奋斗目标数101个,已摘帽的邕宁区和贫困村要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发生率保持在3%以下。可以说,脱贫难度越来越大,剩下的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要啃掉“硬骨头”,就要下足力气集中攻关重点、难点,个个击破——继续把产业扶贫摆在第一位,以加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千方百计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破解集体经济弱的难题;解决移民搬迁,摆脱恶劣环境实现安居梦想等。

  乘风破浪,决胜在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让人倍感温暖。距离2020年还有3年时间,只要我们以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就一定能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共奔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