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留守儿童不少 社会关爱难解留守儿童亲情之渴

19.11.2015  09:41

  广西留守儿童数量不少,政府也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力度

  然而——社会关爱难解留守儿童亲情之渴

  核心提示

  离家出走的孩子罗碧荣的老家是天等的一个村子,那里有超过大半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而孩子就留在老家让老人帮带。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幼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长大了就算回到父母身边,也感觉亲不起来,无法沟通。据广西教育厅统计,截止到2013年末,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有农村留守儿童145.9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3.5%;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8.01万人,占6.1%……这还没有包括学龄前留守孩子的数量。冷冰冰的数据后面,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一双双充满对父爱母爱渴望的清澈的眼睛。虽然,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帮扶的力度也越来越强,但是这些其实都比不上爸爸妈妈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有专家提到,真正有效的对策,是家长要回归到家庭中去!

  现状

  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状况

  日前,罗碧荣的妈妈农女士向自治区妇联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南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讲师团讲师彭及桐求助,虽然彭及桐还没有见过这个14岁的少女,但是在农女士的讲述当中,也对这个女孩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罗碧荣只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个,我在工作当中,碰到很多这样的个例。”彭及桐告诉记者,国际上有个通用的概率,抽查的100个高中前就辍学的孩子里,初中阶段就辍学的占了80%;这个结论表明,青春前期的孩子更容易叛逆,而这些孩子里,幼年时期的生活状态都不太好。

  据了解,在广西至少有70﹪以上的留守儿童生活在穷苦山区,由于生活环境封闭、生活条件艰苦、文化资源稀缺,又加上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情绪化、容易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以及自卑心理严重等心理障碍。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和“棍棒教育”型家长的比例高。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着,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极端个性的发展。

  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广西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当地儿童的40%;国家卫计委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分年龄看,留守儿童分布呈“倒U”形,两岁孩子留守比例最高,为44.1%,随后开始下降;近期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 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根源

  幼年留守易导致少年叛逆

  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用心温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是留守儿童中较普遍的现象。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厌学、逃学、上网吧、抽烟、喝酒、拉帮、打架、与父母对着干,甚至打骂父母……彭及桐在接触的个例中,这些状况都是普遍会出现的。“我曾接过一个个例,初一的孩子,在住校后,不断翻墙出去上网吧,怎么说都没办法制止,妈妈急得不行”。

  “不少留守儿童在生下来几个月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孩子一直缺少关爱和交流,容易大脑发育不全。”彭及桐分析说,0-3岁这段时间里,离开了妈妈的孩子,心灵深处强烈地缺乏安全感,“与妈妈分离、被忽视、遭遇暴力或者冷暴力,孩子的负面情绪积压;而有研究证明,大脑的发育是由情绪决定的。这些缺乏母爱的孩子会形成母子关系非安全依恋症。”这就会造成亲子之间连接过少、连接不顺。“母亲的爱,没有人能够取代”。

  这些留守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很容易顺理成章成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这些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年龄小的时候表现还不那么明显,等到了13岁-16岁,也就是中学阶段,问题就凸显出来。

  分析

  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和爱护留守儿童,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会不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照顾的实际,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兴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对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制度;甚至是给委托监护人(常说的代理爸妈或者童伴妈妈)开办专门的培训……

  然而,常年从事关工委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杨春城说,这些关爱活动都治标不治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拖延了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进度。“不是说社会各界不需要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而是觉得主体错了。”杨春城认为,同情、理解、关注孩子是暂时的做法,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让家长回归到家庭中,“就算因为生计一定要外出打工,至少也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在艰难中一家人抱团,本来就是件幸福的事。

  每位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是有的时候表达关爱的方式却不对。“在给罗碧荣爸爸做辅导的时候,我发现他认为一个人的快乐是不能公开表达出来的,如果表达出来就会受苦,爸爸打骂你是爱你。”彭及桐说,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和他的家庭有关系,成长环境、成长情绪,这些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性格及行为习惯起到关键的作用。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小白鼠,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记者 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