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女作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

09.10.2015  11:44

  瑞典学院内陈列的不同译文版本的阿列克西耶维奇作品

  中国作家莫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

   作品已在19国出版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获奖者姓名。

  阿列克西耶维奇1948年5月31日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现居白俄罗斯。阿列克西耶维奇是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位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

  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称:“阿列克西耶维奇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

  阿列克西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阿列克西耶维奇用3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西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借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作品体裁助力获奖

  可以说,无论是媒体还是海外各大文学论坛,对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关注并不多。首先,其作品数较少,目前不超过10部。其次,她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不大。再次,身为一名纪实记者,其著名作品基本上是对重大悲剧性事件当事人采访稿的合集,更类似于“口述史”,作者个人的存在感非常微弱。

  不过,自2013年以来,阿列克西耶维奇的作品多有瑞典语译本问世,包括《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也为其获奖增添了不小优势。

  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另一优势大概是其作品体裁——传记文学。只因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获此殊荣。

   人物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

  年龄:67岁,出生于乌克兰

  学历: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

  著名作品集:《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

  成就:阿列克西耶维奇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3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去年,她还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这本书,讲的啥?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关于切尔诺贝利唯一一部口述书籍。这场灾难令两百多万人长期生活在痛苦和恐惧之中。书中采访到的见证人是这些不幸的幸存者的代表。亲历者叙述下的种种惨象真实逼近,触目惊心,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核灾难后果的珍贵记录。另外,事故发生之后苏联政府掩盖事实,压制舆论,蒙蔽群众的做法更是极大的悲剧,令人深思。

  盘点

  诺奖文学奖得主“阳盛阴衰

  英语写作最易获奖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荣获该奖项。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让人们感觉文学奖距离中国不再遥远。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历史,也有不少有趣的发现。

   【英语写作最易获奖】

  据媒体此前统计,用英语、法语和德语写作的作家更易获奖。截至2014年,文学奖111位获奖者中,用英语写作的人最多,为27人。法语和德语并驾齐驱,均为13人。西班牙语和瑞典语随后,前者11人,后者7人。其余语言获奖人数都在10人以下。用中文、日语和希腊语写作的分别为2人。

   【唯一的中国籍作家】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以“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获奖理由,捧回当年的文学奖奖牌。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来首次把该奖项颁给中国籍作家。

   【阳盛阴衰】

  在文学奖的获奖队伍中,男性作者占绝大多数,是典型的“阴衰阳盛”。1909年,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但100多年来,仅有13位女性获奖。

   【最年长&最年轻获奖者】

  历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5岁。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是英国小说家、诗人鲁德亚德·吉卜林,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时他还差几个月才满42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则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她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年她已88岁高龄。

   【最出人意料的获奖者:丘吉尔】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1953年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都以为他获得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实际上他获得的是文学奖。丘吉尔曾20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53年,丘吉尔“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曾追授给1名逝者】

  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颁给已去世的人,不过文学奖中出现了一次例外:  1931年,该奖追授给了去世的瑞典作家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这名瑞典诗人生前曾是颁奖方瑞典学院的成员,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去世当年终获该奖。综合新华社、中新社报道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