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谷七村:一个“生态乡村”的美丽蜕变

26.08.2015  10:29
      云雾缭绕,流水潺潺。8月13日的一场秋雨,让百色市右江区泮水乡谷七村的青山更妖娆,流水更欢畅。

  谷七村距百色城95公里,位于泮水乡东部,是距离区政府所在地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全村8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213户832人。是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贫困村。

  漫步谷七村大屯,但见整洁、平实的村屯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一条从山上汇流而来的小河穿村而过,发出潺潺的流水声,一排排洁如白羽的楼房在青山绿水间格外抢眼。

  “道路已经硬化、饮水也进行了净化,过两天再拉来风景树种在村道两旁,我们村的生态乡村建设就基本结束了。”泮水乡谷七村村委副主任黄有江十分肯定地说。

  右江区自启动“美丽右江·生态乡村”工程以来,广东帮扶项目,该区发改、林业、水利等项目分别瞄准了泮水乡 “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大“生态乡村”建设项目,谷七村于今年4月底完成了道路硬化、饮水净化、房屋立面改造、路灯安装、村大门建设等项目。

  “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我拿不出话来表示我的感谢啦,以前走路到处一身灰……”谈起村道硬化给村民带来的方便,72岁的卢耀业老人对着电视台的摄影机,兴奋得手舞足蹈、四方比划,激动得差点说不出话。

  谷七村作为该区泮水乡的饮水源头,“饮水净化”具有提高全乡人畜饮水质量的关键作用。谷七村大屯的一条穿村小河,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成为安静大山的一首永不停歇的音乐。

  逆流而上,河水清澈见底,500多米的小河两岸都砌有河堤。黄有江说,以前没有砌成河堤,一到雨季,河的两边经常垮坡,黄泥入河,清河水变成了黄泥水,喝不得。

  沿河两岸,笔者还发现不少白字蓝底“此处严禁倒垃圾,违者重罚”的字样,粗略数了一下,达到9处之多,这是谷七村进行“饮水净化”的重要举措。

  养殖是污染水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头号杀手。“除了河中不准倒垃圾之外,为了‘清洁水源’,我们还严禁在水源头搞养殖。”黄有江说。

  如何让绿水长流?保护水源林、涵养水分是关键。谷七村一半土山、一半石山,分界清楚,河水发源于两种山之间,在“一土一石”的分界处流淌。放眼山中,苍绿一片,谷七村的石山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严严实实的山林,土山则是一山连一山、一片接一片的广袤经济林,高耸入云的八角林成为主角。“我们已经多年不砍树了,怕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来。”谷七村大屯位于大山脚下,地质灾害是村民居住安全的一大因素。黄有江说村民自发保护山林,除了涵养水分,还为了“”住山上的石头。

  从村头到村尾,谷七村大屯呈缓坡递上地势,村尾位于大山最里最高处。沿着平整的水泥路,笔者走到了大屯村尾,看见三个村民正在把成堆的黄泥巴铲进用水泥砖砌成的沟槽里,原来,这三个村民全部是党员,他们都是义务劳动,回填泥巴准备种风景树。黄有江说,谷七村党员干部在“生态乡村”的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现在主要是进行‘村屯绿化’项目,种上风景树后,我们大屯就是真正的‘生态乡村’了。”党员卢有目美滋滋地说。

  笔者从标识牌获知,谷七村大屯的项目名称为广东帮扶广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示范村,项目总投资286万元,其中:广东财政60.42万,广州财政82.5万,右江区各部门投入合计113万,群众自筹30.08万元。建设内容主要为民房立面装修、主道和巷道硬化、大门、标识牌、排污沟、绿化等。

  “现在晚上到处亮堂堂的,走路不用打电筒了。”村民王光年兴奋地说。谷七村大屯在各主要路口都装上了路灯,晚上开路灯所产生的电费从村集体公益林基金中支付。“很划算的,一个月才几十块钱电费,大家都满意。”黄有江说。

  为了让乡村变得更美丽,谷七村还以整村推进的方式进行了房屋立面改造、路灯安装等,让村民住上“舒服屋”、走上“方便路”。

  挥手告别热情的村民,笔者感慨,众多部门的项目聚力于“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建设,不就是“生态乡村”建设吗?(杨通永 蒙韦迪 杨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