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鸡”飞进天南地北的博物馆

08.02.2017  18:36

观众在参观鸡年文物展览。         本报记者 陈曦   摄



本报记者   连晓芳

新春来临之际,一群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出现在全国20余家博物馆。飞着的、卧着的,画上的、泥塑的,具象的、抽象的,数百件鸡、凤、神鸟题材的文物和民俗作品图片,为丁酉鸡年的到来“啼鸣报晓”。

生肖文物纷纷亮相

1月20日至3月19日,首都博物馆推出“金鸡唱晓——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这也是该馆举办的第10个“博物馆过大年生肖文化展”,共展出与鸡相关的文物90余件,涵盖陶瓷、青铜器、玉器、绘画等多个类别。

1月17日,“凤鸣朝阳——迎丁酉鸡年馆藏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现了我国多个时代“”主题艺术作品的魅力。

每逢新春佳节,南京博物院便会推出相应的生肖展览。从1月6日起正式与观众见面的“锦绣鸡——南京博物院藏鸡文物特展”,涉及鸡年生肖文物包括玉器、瓷器、织绣、绘画、剪纸、邮票等近200件,令人大开眼界。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河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合办的“金鸡报晓——丁酉新春鸡文物图片联展”,通过讲述“金鸡报晓”的故事,让观众从中感受“鸡鸣五德”的文化意象,欣赏“雄鸡百变”的文物艺术,体验“神鸡辟邪”的民俗文化。

年俗烘托春节氛围

剪窗花、绘生肖、印年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吉祥文化”为主题,推出了“中国梦,吉祥梦”迎新春系列活动。工作人员通过布置“春节记忆”小型展区,并根据馆藏徐悲鸿《雄鸡图》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让观众在剪纸、彩绘与捏陶中发挥创意,收获鸡年新春的吉祥如意。

春节期间来到四川成都博物馆的观众有着与平日不同的感受。1月29日至2月2日,也就是正月初二至初六,成都博物馆先后推出七类与春节习俗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让观众免费参与体验——摸“”字、填写祈福心愿卡、画门神、DIY剪纸贺卡、制作吉祥挂饰等。这些年味儿十足的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追捧。

正月初五,湖北省博物馆内春意盎然。持续了6天的“寻酉鸡,送吉祥”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家长、孩子齐上阵,铆足了劲儿在展厅寻找与“”相关的吉祥文物。每找到一个“”宝贝,孩子们都会流露出满满的成就感。

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于春节期间推出“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年俗活动,通过开展汉服折纸、DIY唐代仕女面妆扇、鸡年生肖拼图等活动,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特色活动添年味儿

由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策划主办的“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于1月20日小年当天分别在北京、天津、河北同时展出。展览集合三地馆藏文物,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尝试。天津博物馆还精心策划了“金玉满堂齐家欢”特色亲子活动,从古代吉祥图案、传统工艺入手,带领小朋友们在新春佳节感受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河北博物院通过开展“喜迎新年 仁孝明礼”“喜气洋洋说鸡年”“雄鸡文物贺新春”等系列活动,为观众讲述年的起源及习俗,介绍中国传统孝文化。工作人员组织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竞猜,讲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到沈阳故宫过大年”活动作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项目,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在沈阳文博界和旅游市场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今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组织了70人的演出队伍,在崇政殿前重现了当年盛京皇宫中过春节的喜庆场面。同时,博物院举办“非遗展示进故宫”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在沈阳故宫现场展示。

为彰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内蒙古博物院邀请知名民俗专家展示蒙古族传统祭火过程,揭示祭火背后的文化内涵对现今生活的意义。观众通过写春联和蒙古族吉祥帖,将楹联带回家;通过亲手制作蒙古袍,挖掘其时尚元素;通过到蒙古包做客,身临其境地体验蒙古族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