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艺苑飞花 ——广西戏剧传承速写

29.03.2016  17:43

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剧照


老艺术家教年轻人唱戏。 本文配图均为 李 静/摄


春暖花开时节,广西戏剧喜报连连: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入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将于今年9月亮相京城;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大型史诗壮剧《赶山》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修改提高后的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为配合全区扶贫攻坚任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启动第二轮巡演。这些叫好又叫座、来自生活、贴近大众的戏剧精品,根植于八桂这片戏剧沃土,得益于广西戏剧工作者的竭力传承与积极弘扬。广西戏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壮剧、桂剧、彩调剧的传承保护单位,以其独有优势,为广西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

保护展示基地:呈现广西戏剧历史精粹

一本本纸页发黄的剧本草稿,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剧中配乐乐器,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演出造型,一段段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手段再现各剧种发展流变、经典剧目的演出场景,以有限的空间、有形的“作品”,呈现了桂剧的细腻婉转、壮剧的清新健朗、彩调剧的风趣幽默、京剧的形神兼备,以及桂南采茶戏、鹿儿戏等壮乡特有地方戏曲的多姿多彩。这就是2016年1月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的广西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这个基地分两层展厅,系统收集展示了广西7项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戏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广西戏剧发展的光辉历史。”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领着记者边参观展厅边说,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通知,特别提出要“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这是广西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筹建保护传承基地,构筑一个多元开放、互渗共融的广西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舞台,传神地演绎戏剧历史精粹,为的是增进社会、民众对广西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状态和丰富面貌的了解,提高对戏剧文化瑰宝价值和存续状态的认识,激发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构建广西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也是近年来广西戏剧院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结出的硕果。该工程通过视频、录音、图片、文字等不同形式,对广西戏剧院里副高职称以上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信息采集。通过口述、演示、表演等方式,借由一段段经典曲目生动演绎了传统戏剧的声腔、表演特色。此外,广西戏剧院还建立了传承人信息报告、传承评估制度,以及个人传承、群体传承档案,并根据自身特色,对散存在院内的珍贵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戏曲记录和相关实物,如纸质资料、音像制品、戏服、道具、照片、手稿等进行收集、整理、保护,使之成为传承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

地方戏大家唱: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扇子怎么舞得好看是有技巧的。来,仔细看我的手!”3月23日,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排练室里,广西戏剧院桂剧团演员队的队长毛颖萍正在教孩子们戏剧基本功。休息时,参加排练的孩子兴奋地说:“我在‘民族戏苑’里看过好几场桂剧,里边女演员的装扮可美了!所以我很想学怎么演戏。

早在2014年6月,广西戏剧院就分别与南宁市民乐路小学、民主路小学、锦华小学、江南路小学等多所小学共建了壮剧、桂剧、京剧、彩调剧传习展示基地,激发孩子们对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情,从小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此外,广西戏剧院还在南宁市部分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桂风壮韵”进校园演出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宣传。

桂风壮韵”不但吹进校园,还通过“广西地方戏大家唱”活动的形式走进基层社区,扩大广西优秀传统民族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广西戏剧院在2014年和2015年举办了两期“广西地方戏大家唱”活动,在南宁各城区人群密集的公园或广场进行了开放式的惠民演出,并面向全广西的戏剧爱好者进行招募。由广西戏剧院壮、桂、彩调3个剧团的培训小组集中对学员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实现了广西地方戏曲后备力量的发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曲曲妙韵飞云端。2015年10月3日,以“百年壮桂彩,经典众传唱”为主题的广西地方戏大家唱系列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村举行。2014届“非遗”传习班的学员们为市民、游客表演了壮剧《金花银花》舞蹈片段、桂剧《贵妃醉酒》选段及彩调剧《王三打鸟·四门摘花》选段等精彩节目。保持壮族传统民歌押腰脚韵形式的壮剧唱腔,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达意的桂剧表演手法,千变万化的彩调剧步法、扇花、手花等,让观众看得眉开眼笑、连连叫好。市民梁先生说:“没想到广西地方戏有这么多经典曲目,还真好看!

我们要让地方戏真正成为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并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使地方戏的继承者得到社会更广泛地关注。让地方戏的声音在社会上产生更广泛的共鸣,使地方戏的血脉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广西戏剧院党委书记陈国禄如是说。

三区”人才培养:巩固基层艺术阵地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5个子项之一。广西戏剧院积极参与该计划的实施工作,通过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为“三区”培养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提高“三区”文化工作者素质,同时也将这作为传承、弘扬地方戏的广阔天地。

戏曲水袖、翅子功、长绸、手巾花、耍锤、跷功粉墨登场,传统剧目《打棍出箱》《耍夫妻》《活捉三郎》《姐妹游春》片段中的绝技绝活轮番上演……2015年6月26日,由广西戏剧院在南宁举办的广西“三区”人才培训班在桂戏坊进行学习汇报演出。

此次培训以戏曲舞蹈编导、戏曲音乐创作、戏曲技法、身韵为主要内容,全区各设市区、县文化系统相关人员143人参加了培训。”广西戏剧院艺术创作部副主任童小民介绍,培训将以往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体验参与为主,把教师刻板灌输专业知识转变为形象动态演绎,从被动培训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参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的目的。

除举办培训班外,在一些剧目的创作、排演中,广西戏剧院安排“三区”学员一起参与,并让学员带着自己创作的作品一起研讨,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言传身教,把艺术真谛传授给“三区”学员。该院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彩调剧传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步云和他的爱人——文化部“名师传徒”专家周谨常年支持融安县彩调剧发展,大力培养彩调剧接班人;并和一级演员蒋剑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培训彩调剧艺术骨干、演员、编导等,巩固了彩调艺术阵地。

因文化的积淀,八桂汇聚了光彩夺目的艺术绚丽;因丝弦的缭绕,壮乡酝酿出入味隽长的戏剧醇醪。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忘精神家园,广西戏剧工作者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