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区减负之现状:工作多评比多 报酬低常挨骂

04.08.2015  11:26

社区工作者每日需要面对名目繁多的服务项目。记者 邹财麟摄

关注社区减负之现状

社区工作人员现状如何

工作多评比多 报酬低常挨骂

编者按:7月13日,民政部和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社区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多、会议台账多、不合理证明多等问题突出,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改善社区服务水平:依法依规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规范社区考核评比活动;清理社区工作机构和牌子;精简社区会议和台账;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等。社区工作人员是待怎么看这个《通知》的?《通知》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南国早报近日派出记者,到南宁的3个社区“上班”一天,以了解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对《通知》的期盼及购买社会服务的经验教训。

广西新闻网 -南国早报记者  奚振海  邓晓衡  姜锋

社区人的工作现状如何?近日,南国早报派出3路记者,分别与南宁市青秀区A社区、兴宁区B社区和西乡塘区C社区的部分工作人员一起上班一天,切身体验社区的日常工作。

1

工作多:不少社区的牌子不减反增

今年初,政府部门曾下文要求给社区减负,可是南国早报记者这次走进这3个社区,发现只有C社区门外的牌子减少了,剩下4块,而其他社区原有的十几块牌子不但没减少,还增加了“人民防空工作站”、“扫黄打非工作站”等牌子。一些社区门外的牌子虽然减少了,可他们的工作不但丝毫没有减少,甚至更多了。

7月28日上午7时30分,C社区的韦书记来到办公室,只见居民志愿者已坐在门口,等候开门拿扫帚和铲子,用于打扫居民区的垃圾。上午8时点名,19名工作人员全部到岗,派出部分人员在辖区做防汛宣传和检查工作。这时,一名中年女子气冲冲地走进来说:“我母亲家门口出现狗粪,邻居投诉我母亲养狗没管好,两人吵了起来……”作好记录后,一工作人员与女居民入户调解去了。

在B社区的15名工作人员中,有3人每天在一楼的办事中心办公,分别负责残联、劳动保障和计划生育工作。社区一负责人表示:“群众来办这3方面的事最多,每方面放一个人是最起码的,其他方面则暂时空着,有需要了再办。”

韦书记说,在一些老居民区,一些居民“丢根青菜都能说3天”,事情琐碎、矛盾多,但也爱热闹、爱分享。作为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最需要做的是走近居民,了解他们的需求,调解矛盾,组织各种社区活动,“我觉得,这才是社区工作人员该做的事”。但如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被耗在了大活动上。比如“大行动”,一实行就是3年,数字城管每天都来拍照,发现哪里井盖开了,哪个垃圾箱没盖盖子,哪家铺面跨门槛经营了,哪里路面破损要修复,哪里又发现老鼠洞了,都责成社区落实。社区没有执法权,很多问题只能向上级打报告,但报告转了一圈没有单位落实,最后处理意见变成“安排属地社区处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社区只好克服种种困难去落实,“我们支持活动,但也不能把什么事都压给社区”。

2    评比多:社区人员被逼成“全能型”

关于社区工作到底有多少的问题,似乎没人说得清。社区工作人员说,他们最怕检查和评比。

上午10时,C社区的工作人员一阵混乱。“领导来了!”有人喊道。原来,两天后南宁市某领导将带领各部门检查六五普法工作,城区司法所的领导为此先来看一遍迎检材料。负责准备材料的社区工作人员直喊“头大”。按照检查细则,她得按年份整理出3年内的普法材料,格式必须统一,几份规定文件也要每样复印3份放入材料中。然而,她电脑里只有3年来每次活动的文字和照片,光将这些资料整理成统一格式的档案,就已耗费她两天时间。她说:“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做台账。像新华字典那么厚的台账,一年要做几十本。”

“我宁愿不要提前通知社区,检查组直接到社区入户问居民,居民说哪里不好,我们就整改。”一社区负责人说,各项检查评比、台账上报工作占据社区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检查的通知急、标准多、任务重,社区人只能拼命应对。

“我希望不要再让社区报典型了。”一社区工作人员说,原本是先有事实才有典型,可现在是反过来了,是按要求去找典型,而且各种典型推选太多,文件下得又突然,社区活动不断被打断,只能按文件办。“因为忙,有些活动还没做,就要写经验和典型,没办法,只能靠想象和编”。

7月28日下午5时40分,一社区又接到通知:“将身边党员事迹拍成微电影,组织家庭成员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家庭情景剧。”这是一份《妇联关于开展2015年家庭教育宣传活动月通知》,要求7月、8月开展,9月15日报送材料到妇联。原来,这个文件是7月6日全国妇联下发的,各级部门应该层层分解任务,最后让社区完成其中某一部分,但现在社区要做其中较多的工作,且没有经费。一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即使没有时间和能力做,也必须做,所以只能凑合做了。

从记者蹲点体验的情况看,社区工作人员很“全能”:既要认全辖区群众,又要做得好调解;既要组织好活动,又要写得好材料;要成为城管、环卫、民政、计生、治安、卫生等各部门的好帮手,还要具备编剧、导演、摄像的能力。

社区工作人员认为,社区背负这么多职能,问题出在社区的“协助”功能——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协助政府各职能部门完成各项工作。“‘协助’二字范围太广,我们是最基层的民间组织,没法推脱。上面一个电话、一个通知压下来的工作,我们无力抗拒,只能服从。”另一个无法推脱的原因,是各项检查和评比都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年终绩效挂钩。据了解,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级,采取“一票否决制”,“如果考核差一级,一个人一个月少几百元,大家只能拼命”。

3

报酬低:找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在市民眼里,居委会就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他们不理解居委会实际上是个居民自治组织。”B社区的许主任说,“但我们现在确实有块‘社区工作站’的牌子,所以实际上是半行政的性质。”

社区的这种行政化倾向,是从2001年开始的。总体而言,那时候社区开始了人员扩充,随后工作内容也逐渐加码。到后来,活越做越多,但人却加不上去了,甚至越来越少。“像我们这个社区,给的编制是25人,但目前实际员工是15人。”许主任说,人不满编,一个主要原因是招不到人,招来了也留不住,因为事情太多、要求太高,但工资待遇太低,每个月1000多元,比南宁市的最低工资高不了多少。另外,社区工作人员以妇女居多,有的社区甚至全是女的,没有男的愿意来,“一个大男人谁愿意拿1000多元工资啊,怎么养家?”所以前两天,该社区刚招来的一个小伙子最终还是走了。许主任不舍得,但还是很理解。该社区的工作人员中仅有的两个男丁都是身有残疾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留守办公室。

“我是一个社区的负责人,有十几年工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加一起,每个月不到3000元,拿这工资的前提条件是在城区的评比中进前10名。”一社区的主任如是说。

“工作繁重,人员本来就少,还经常有部门来借调。”这位主任说着,拿出七八张其他部门借调该社区工作人员的文件。这些部门借调人员时,只和被借调的人说,她事先都不知情,然后来个文件就走了。她说:“有借调文件还算好的,有些部门借调人员甚至连一张纸都没有,一个电话打声招呼就要走了,我们没有任何反对的余地。”

除了待遇比较低,工作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以往,居民到社区办事,往往因为地点难找、经常搬家而苦恼,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社区办公场地投入的不断扩大,社区的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但依然有限。

7月28日上午,尽管外面的瓢泼大雨浇凉了空气,但是坐在许主任的办公室里,记者还是感到闷热。办公室没有空调,再闷热的夏天,也只能靠两台电风扇降温。窗外就是一片树林,蚊子也多。

许主任说:“我们只有会议室有空调,那是一些爱心企业捐赠的,但平时也不敢开,办公经费少,怕交不起电费。”这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许主任保证“千真万确”,“你去其他社区问问,都是这个情况”。

4

常挨骂:不开奇葩证明就是“不作为”

开证明盖章,几乎是社区绕不开的工作。许主任介绍说,平时不论有多忙,每天主任和书记总得有一个在办公室留守。留守在家当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给上门开各种证明的市民盖章。因为按照相关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公章只能由这二人保管使用。

所开的证明中,有许多很奇葩:原先住在该社区的一名老人过世多年,子女遗失了死亡证明,要求社区帮开一个“老人已死亡”的证明,而不是去相关部门补办一张;有的人弄丢了存放骨灰盒的证明,殡仪馆不去查自家的原始资料,却让市民来社区开“存放有骨灰盒在殡仪馆”的证明;还有一对夫妻,为了享受安居房的政策,要来开一个“共同生活3年以上”的证明。“我知道你俩是两口子,但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真的在一起生活?”许主任抱怨说。但居民不理解,他们认为,这证明是上级让他们来社区开的,社区必须得给他开,不帮开就是不作为。

A社区的花主任说,以前经常有人到社区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可他们没办法到公安系统的内部网上查询此人是否曾犯过罪。自从李克强总理讲到“证明我妈是我妈”的笑话,痛斥某些政府部门给老百姓办事设障碍后,居民不再来社区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证明了。但是在一些公证事件中,还要开具一对母子是母子关系的证明,他们只好按照户口簿上的信息进行开具,否则这对母子就会在办公室里纠缠不休。

关于在社区工作中做什么事挨骂最多的问题,几个社区的负责人均表示:“我们无法为居民开具他们所要求的证明时,就会起纠纷,也就会挨骂,这个时候非常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