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回乡种葡萄 经营家庭农场带动乡亲一起富起来

30.01.2015  17:06

  本报记者 黄颖盈

  绿山环抱下的葡萄种植园,在寒冬中一片寂静。“待到今年八九月葡萄成熟时,丰硕饱满的果实就会一簇簇地缀在枝头上。”岑溪市大隆镇光学奋葡萄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杨坤澎,穿梭在田间一排排铺开的葡萄架前,乐呵呵地展望说:“2015年也将会是个大好的丰收年!”

  别人都在种砂糖橘,杨坤澎却眼光独到地种起了葡萄,他看中的正是“家庭农场”的商机。据了解,“家庭农场”的概念在2013年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杨坤澎的光学奋葡萄家庭农场,坐落在岑溪市大隆镇蓬村六云组以及西宁社区的平山组。一年多以前,这个家庭农场在当地还只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名号,如今已快速发展成闻名于周边城镇的葡萄种植基地,吸引了许多农民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杨坤澎说,之所以从事葡萄种植,其实是源于四年前自己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

   回归故土寻发展

  “2011年冬季下霜的时候,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赤脚下田开挖排水沟,徒手搭建葡萄架。”年过五旬的杨坤澎站在宽阔的田地里回想起农场的雏形,思绪回溯至异乡闯荡的日子。

  年轻时的杨坤澎从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广东做一些小生意。“漂泊在外,大城市机会多,却少不了有受气和彷徨的时候。”经过二十多年在外闯荡,杨坤澎渐渐盼望找一样事情能够让生活稳定下来。就在这时,他看到平时他最喜欢吃却由于售价较贵不敢多买的水果——葡萄,心里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葡萄卖得这么贵,利润应该不错,不如回老家种葡萄!”

  2011年,杨坤澎带着多年的积蓄回到大山里的故土。一踏上岑溪市大隆镇老家的土地,他就深深地感受到土地里传来了一份踏实,一份久违的归属感。

   直面危机觅商机

  为了钻研葡萄种植技术,杨坤澎一边查资料和学习,一边卷起裤腿走下田地。他经常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自己的创业初期。杨坤澎谦虚地说,也许他的运气比较好,他的葡萄种植园在2012年初成规模,当时112亩田地,种植的全部都是双季的加州黑提品种。

  “多亏有了政府的扶持,我身后有了依靠,才让我在种植葡萄的路子越走越扎实,越走越宽。”杨坤澎介绍说,通过梧州市和岑溪市农业部门为家庭农场经营者开展的技术培训,他不但学习到了新的农耕知识以及先进的经管方法,还逐步培养起了商标保护意识。杨坤澎在2013年9月申办“家庭农场”成功,并通过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成为岑溪市内第一个家庭农场。

  “在农业和工商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的家庭农场很快步入了正轨。”正当杨坤澎满心期待着2013年的夏季第一次大丰收的时候,却遇上了突如其来的台风“尤特”,这个突发的风险,几乎让他之前的投资和努力打了水漂。